小说《大唐种田指南》作者:浮云素全文夸克网盘观看

时间:2025-02-24分类:小说浏览:4评论:0

《大唐种田指南》作者:浮云素

文案:

人在唐代,出生地乌斯藏国,家财颇丰,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妹妹,还绑定了种田系统

高长松认为自己的穿越生活还挺有盼头的

直到他发现自家是西游记里的高老庄,小妹是猪八戒强娶的高翠兰

高长松:“……”

#活在大唐好难#

内容标签: 种田文 历史衍生 古典名著 封神

搜索关键字:主角:高长松 ┃ 配角: ┃ 其它:

一句话简介:逃离高老庄

立意:平凡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VIP强推奖章

穿越大唐的高长松不仅得到了种田系统,还多出仨妹妹,其中最小的名为高翠兰。为躲避猪八戒,他立志点亮科技树,移民大唐。发明创造的同时,高长松也学习了不少玄学技能,加入灵宝派,认识一众和蔼可亲的师兄弟,与狸奴、驩头等异兽结友,成为最受精怪青睐的男人。

本文语言诙谐幽默,节奏舒缓,故事采用双线交织结构,不仅叙述了主人公作为乌斯藏小市民的商业奋斗史,还通过主人公与精怪之间相知相交展现了西游大唐奇异玄幻的另一面。故事简单轻松,笑料频出,登场人物各个萌点十足,是部让读者笑出声的佳作。

第1章

清晨,雾霭笼罩着迎门的野树,望远看,树丛尽头是泛着粼粼波光的溪流。

河岸旁栽种两排别柳,入秋后,嫩绿的柳叶纷纷凋零,只余下光秃秃的柳枝。

高长松推门而出,先被十月的秋风吹了个激灵,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后已下过三场雨。只见他身着翻领窄袖长袍,皮靴踩在湿漉漉的泥土上,抬脚时带起泥点。

论长相,高长松生得极好,他面部白净,颇为俊秀,脸上镶一双笑眼,极具少年感,放唐代也是漂亮白净的年轻人。

是的,没错,唐代。

鼻腔内溢满混杂着鸡粪味的清新空气,高长松心情复杂:若在现代,他一定乐意来生态良好的农村,过田园牧歌式生活,可真穿越到唐代,而且是有“高老庄”的西游大唐,他的心情就很不美妙了。

更何况……

只听“咯吱”一声,大门敞开一条缝,粉雕玉琢的小团子滚出来,白嫩的脸上尤带睡痕,不过四岁的高翠兰懵懂抬头,问他:“阿兄,早食用蒸饼罢。”

高长松:“……”

谁能想到被猪八戒强娶的高翠兰会是他亲妹,眼下还是小小一团呢?

……

高长松的穿越之旅还要从三日前说起。

正值毕业季,双一流大学传媒系在读的高长松并未像同学一样海投简历或为上岸而奋斗,他收拾包袱,准备回到位于塞北的老家。

他老家有塞上江南之称,农牧业发达,更有菌菇等营养价值极高的特产。

先前寒暑假时,为带动本地山货贩卖,他录过好几则短视频,想多增加曝光与销售途径,谁知一炮而红,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

村支书邀请他录本地的旅游宣传片,又询问他毕业后的去向。高长松对大城市生活没有很留念,略作思索后便答应回乡。

他准备以塞北人文为主题,制作一系列的视频,为此上山下乡,学习了本地芝麻油、糖类的制作方式,甚至还参与照料菌菇,学习手织业。

零零总总学了一大堆后,不想却意外穿越,成为了西游大唐中同名同姓的“高长松”。

这一系列际遇使他啼笑皆非,好在脑海里多出一份记忆,不至于他两眼一抹黑。

他落点颇为精妙,是西游记中的著名景点高老庄。

对这段故事,他已记得不大真切,只能回忆起82版西游中拖着长胡子穿橘黄色袍的高太公,为什么记得他,是因为他跟87版红楼中的焦大长了同一张脸。

此外还有大家闺秀似的高翠兰。

高长松跟“自己”记忆一对,心立马凉了大半截。

他所穿的正主是因为丧亲后忧思过重人才没的。

这位“高长松”年十四,家在庄上还算富裕,却没到乡绅的地步,种田雇长工来干,平日生活做饭是高老太(高长松母亲)一人忙活。

他父亲被唤高太公,前些日子与其母一同到隔壁乡访亲,走时坐驴拉的奚车,不想回来时驴受惊撞树,连带着车也翻了,他双亲一命呜呼。

“高长松”是长子,忍痛操办完丧事后也步了父母的后尘,只留下三个还懵懂的妹妹。

现代高长松最初的记忆,就是三个水灵灵的小姑娘围着自己呜呜地哭。

……

想毕,他长叹一口气,目前看来,西游记的剧情已经破坏了,高太公没了的高老庄怎叫高老庄?或许没人给高翠兰招婿了,八戒就不会出现。

可让他来说,想着一切还太远,先把仨妹妹拉扯大再说。

想罢他蹲身,帮高翠兰拢紧领口,将其一把抱起往西厢房走,高长松跨过高且厚的门槛,想高翠兰是如何迈着小萝卜腿来找他的。

高长松家是比较典型的唐代院落,且别说他家在乌斯藏国,只要是看过《西游记》的人便会知道,虽说是乌斯藏国,这里的风气跟大唐乡下村落没多少区别。

这里的地多,村落中的人口却就那样,因此每家盖院子时都往大、往宽了盖,高长松家算条件不错的,光是门就有两道,一道是连着围墙的外门,一道是墙内的中门。此时高翠兰稳稳呆在大兄怀中,颇为安逸,甚至打起瞌睡来。

过了中门是中堂,父母先前停灵便在此。

中堂过后才是生活区,左手边的一排分别是厨房与茅厕,正对着中堂的是北堂,在唐代起饭厅之用,东边才是居住的地方。

现代人看这四合院布局的房屋,准觉得高长松家已脱离小康奔向富裕了,实际上各屋看着都很显空荡,这高老庄内大多数人家的布局都如此。

高长松先将高翠兰在小东厢房放下,她与两个姐姐高香兰、高玉兰是住一块的,高长松还未开门,就见那大门从屋内被匆匆推开,行二的高玉兰一脸焦急,往院内不住地看着,直到发现高长松怀里的高翠兰才松了口气。

她还怪生气的,即便身高才到高长松腰上一点也要拽着小妹的袄裙,老气横秋地教训道:“大早上你往哪里去了。”声音却细细柔柔的,看她的模样,根本看不出高玉兰才5岁,真早熟得很。

高长松将高翠兰往寝床上一垛,后者就不倒翁似的晃了两下。

这年头床是广义字,现在睡觉的床那叫寝床,床中除了寝床外还有坐床,坐床就跟椅子比较像了,其中能够折叠的折叠椅叫做胡床,有靠背的叫绳床,高长松脑子里是有这些记忆,可在说的时候总觉得别扭。

他跟可靠的小大人高玉兰千叮咛万嘱咐,让她看好最小的妹妹,前者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高长松看着高玉兰每一点头,肉嘟嘟的脸都会颤抖一下,好似年画娃娃,被可爱得心都颤抖了,还是在她头上揉了一把。

……

《西游记》中提到过,高老庄一共有三个女儿,除了高翠兰,她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当地的农户,其中老大叫做高香兰,老二叫做高玉兰,这两人虽在正剧里没有出现过,可她们在高长松的记忆中却是家人,是可爱的妹妹。

高香兰跟高玉兰年纪只差一岁,也就是说高香兰才七岁,高长松看着,只觉得这三个妹妹分别是小学一年级、幼儿园大班跟幼儿园小班,这年纪能自己穿衣服吃饭就不错了,更别说做别的。

可因是在发展力不足的古代,起码高香兰跟高玉兰已经很有干活意识了,尤其高香兰是长姐,母丧后不知听哪村人说了,竟然生出“长姐如母”的想法,高老太生前她也只看过对方烧火做饭,眼下竟想要承担起母职,自己在大灶前忙活,还生起火来。

高长松看见这还得了,让小学一年级女生做饭,她也没比大灶高多少啊,赶紧把她从厨房赶出去,为了给高香兰找点事做,还布置了任务,让她等高翠兰醒来后给对方扎个头发。

高香兰这种年纪还是很希望自己成为大人的,能够完成大兄布置的任务,照顾好妹妹,对她来说是值得光荣的一件事,很快就点头出去了。

这回高长松终于能全心全意地应付眼前的农村大灶台,即便他对台面上稀奇古怪的炊具还有些陌生,这跟未来村落如出一辙的大灶还是很让他安心的,他立刻琢磨了一下今早吃什么,就高翠兰心心念念的蒸饼好了,在他捋起袖子动手时,一直蛰伏在脑内的系统终于发布了今天的第一个任务。

经济-生活类任务:

为你饥肠辘辘的幼妹做一顿可口的早餐吧!

奖励点数:1点

*

是的,没错,身为穿越者高长松怎么能没有点金手指呢,即使他觉得自己的金手指配错了频道……

他拥有一个系统,系统的名字是很中正平和的“种田指南”,可内部就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光是系统介绍就让他一惊。

“本系统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宗旨,立志帮助玩家保护并发展自己的地盘,为后期征服并扩张势力打下坚实基础,种田系统,你的穿越好伙伴!”

这介绍本没什么错,若是在混乱的魏晋南北朝,高长松说不定就屯粮开始猥琐发育了,可是,可是!

确认过年号的他在看到介绍的时候几乎要吐血了,现在可是武德四年啊!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年号不熟悉,简单说来再过五年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贞观年了,哪怕是在《西游记》里的大唐,这都意味着马上要进入唐朝的全盛时代了,他在与唐国直接接壤的小国,怎么征服邻居,被征服还差不多吧?!

他点亮金手指后惊恐地想,这怕不是个披着种田壳子的争霸系统吧?他觉得自己干不过唐太宗啊!

好在目前为止,种田系统发布的任务都很简单,甚至一开始靠认识胡床等家具攒了一小波点数。

点数积累到一定数量,便能在积分商城换取商品,这系统用起来还是挺便捷的。

本着“钱要用在刀刃上”的原则,高长松还1点未用,他已经看好了要换的物件,只等集齐点数。

*

蒸饼在唐代范围很广,只要是蒸笼而食者都称蒸饼,现代的包子与馒头都归这范围内。

眼下日头正早,昨日也无甚准备,临时和馅是来不及的,高长松只用麦面混练猪膏揉面,分成大小相同的饼后直接蒸。

舍得下猪油的蒸饼在这物资贫瘠的年代都算是难得的美味了,此外加一把煮过的葵菜,再浇上一勺豆酱,就是顿足以饱食的早餐了。

完成任务后,高长松将1点收入囊中,便招呼三个小豆丁来吃早饭。许是高太公与高老太样貌都好,他与三个妹妹都长得不错,细看都是高鼻梁、大眼睛、白皮肤,新丧后几人的衣服都灰扑扑的,款式相近,要是高长松记得没错,高翠兰与高玉兰穿的都是大姐高香兰穿过的衣服,对此,俩小姑娘也没甚闹的,他家虽不愁吃穿,也没钱给孩子都做新衣。

穿着差不多,发型上三孩子却有区别,高长松看着高香兰头上的俩小啾啾,竟有些手痒,在她低头认真啃饼时伸出手指戳了把,等小姑娘感觉到头上有动静,茫然抬头时他又作正经状,该做什么做什么了。

高香兰只能茫然地左右逡巡,又低头啃饼了。

与年纪较大,将头发扎成“总角”的高香兰不同,高玉兰跟最小的高翠兰都扎“垂髫”,即普通的低垂的双小辫。

在唐代,一般三到七岁的小孩扎垂髫,七到十三四岁的小孩扎总角,其实高香兰以前是扎垂髫的,可现在为了表示她是长姐,要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才改了发型。

这种心思让高长松很感动,这才小学一年级的女生啊,就这么有担当……

但考虑到还有他这个内在是成人的大哥,他是绝对不会让这么小的妹妹担责的。

用完早食后,行二的高玉兰回屋里拿了本《千字文》出来,她很有念书的天赋,才六岁,这本书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眼下她的工作是教导自己还不认几个大字的妹妹,先把文章给背熟了。

高太公自己虽说是农户,却是有想法有抱负的农户,在高长松到适龄年纪时拿出一笔家资让他去附近城镇念书,他们乌斯藏国与唐接壤,在正史上乌斯藏国本应是与唐激战数番的吐蕃,在这里却成了和平的附属国,不少乌斯藏国人学习唐国的课本,想到唐国当留学生,或移居唐国。

高长松学过《千字文》等启蒙书籍后,又将其作为妹妹家庭教育的蒙书往下传,其中二妹高玉兰学得很好。

至于年纪最大的高香兰,则要跟着他一起巡视“根据地”。

高长松再次呼唤出系统,他的头像正下方先是“根据地”“人脉”俩并排的方块,再往下才是任务标签,最后则是商城。

点开“根据地”,脑海中的微型地图中只有他们家这一块是彩色的,其他则是大片大片代表着未探索的灰色,在距离他约一公里的地方,地图上插着一把小旗,表示这是他占领的另外一片土地。

这应该是高太公的田地。

今天他就要去看看根据地上的作物。

不过……

高长松汗颜,根据地什么的,这种田系统也太硬核了!

第2章

高长松家位于高老庄村口,沿着河道往内走能看见连片的麦田。

高老庄的庄是村庄的庄,庄内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其中大半都姓高,次多人姓于,再往后才是其余小姓。

高长松牵着高香兰沿河岸走,高香兰靠内,他走外道,眼下日头升高,阳光照在人身上,暖融融的。

高香兰一点都不闹腾,她在这条路上走过无数次,午间,她要给在田间劳作的爹送蒸饼。

可真论她跟高长松同走却不常有,非农忙时期,高长松都要去隔壁镇上学,一大清早就出门了,她碰不上。

走着身后遥遥传来“十二郎”的呼声,高长松立刻回头,看面孔黝黑憨笑着的高澈道:“六郎最近可安好?”

高香兰也严肃着一张小脸问候:“晨安。”

高老庄风俗近乎于唐,唐人彼此称呼往往是姓氏加上排行,这村上但凡是姓高的,都有点曲折的血缘关系,你是我的二表嫂,我是你的三姑奶奶之类,年纪最大的父老家存着族谱,每当有人家添丁,总要往族谱上添笔,村人根据族谱上的前后顺序排行。这高澈是高长松的邻居的邻居,行六,高长松跟他同辈,行十二,一般称十二郎。

高澈此人身量不高,身板却很壮实,性格憨厚可亲。他前年同隔壁村的于四娘成亲,去年得了个大胖闺女,因此看高香兰也喜欢得紧,还专门弯腰跟她打招呼说“晨安”。

等立起来后又向前跨步同高长松并行,面带担忧之色道:“十二郎最近可好?”

高长松点头道:“大致已安顿下来,今日终于得空到田上看看。”

高澈这人还是很淳朴的,或者说高老庄整体都民风淳朴,村民没有坏心,这里也没有游手好闲的人,在高长松家骤然蒙难后,他们几乎是举全村之力一起帮扶,男的帮忙料理丧事,帮种田地,女的则带高香兰她们仨姐妹,怕她们夜里哭,甚至陪她们睡觉,眼下事情过去,还隔三差五送个鸡蛋来给他们补补。

要知道在这年代,鸡蛋是很金贵的。

高长松说自己好,高澈却不这么觉得,他担忧道:“十二郎何时准备去乡校?”

他口中的乡校就是高长松求学的地方,高太公为将这儿子培育成才,特意花了一大笔钱送他去读书。

当然,学校好不到哪里去,所谓的乡校就是乡镇设立的官办校,教学质量其实是比较一般的。

高老庄上读过乡校的人并不多,一不是每家每户都愿意送儿子去念书的,还有就是有些人读了,成绩却不怎么样,高长松因成绩好让高太公在庄内很是长脸。

关于这事,高长松却早有决断,他说:“蒙大人恩,读过几年书,可我自认资质愚钝,无法更进一步,我本就想同他说明年的束脩不必送去,哪想到有这一遭,眼下我只想抚养妹妹长大,是不会再去读书的。”

这里的“大人”可不是说别的,唐代民间都称自己的父亲为“大人”。

*

其实,高长松在了解了一下成为留学生的概率后就不抱希望了。

乌思藏国虽说每年会派人到大唐当留学生,选中他的概率却太低太低,要是他没记错的话,日本的遣唐使每年也就二三十个,新罗的公费留学生就十个不到。

他其实对乌思藏国的大小没什么概念,可最多也就跟新罗半斤没八两吧,也就是说全国最多就十个人能当公费留学生去大唐学习,回来当官的。

以他浅薄的思想来看,这十个名额都不够大官儿子填补的,或许会有民间人脱引而出,可那一定是很有才华的人,他自己在小小的乡学都不能当第一,更别说其他了。

更何况,高长松对自己吟诗作对的能力一点都没有信心,他是现代人,又不是中文系的,背的古诗仅限于高考篇目,其中还有大半还给老师了。

他可不觉得这样的自己能在学霸的海洋中杀出来,当留学生肯定是行不通了。

可惜人与人的想法不能共通,高澈跟高香兰听见这话都认为他是因家境骤降,不愿给人增负担,因此不肯读书了,高澈口笨嘴拙,想要劝却不知从何说起,高香兰更是宛若晴天霹雳,整个人都呆住了。

高澈嘴唇开合,像吐泡泡的金鱼,最后嗫嚅道:“若很是艰难,我与四娘也可出一份力。”

高长松却笑着婉拒道:“我委实不是那块料,六郎的好意我心领了。”

看高长松面带洒脱的微笑,高澈未免唏嘘,却因大家都是普通农户,也说不了如何帮衬,只想对方的际遇不过是生死有命,自己最多不过晚上给他家送几枚鸡蛋罢了。

两人寒暄几句就此别过,各往田间去了。

*

高香兰一直闷闷不乐,哪怕风穿过田野扑上她的脸,都没让她重展笑颜,她拉着高长松的手,亦步亦趋跟着走。

忽的,她只感到自己身躯腾起,不由自主抓住高长松胸前的衣襟,扭头看去,眼前的视野也开阔了。

春小麦抽出了修长的枝,近处是无边的麦田,当风吹过时,那些绿油油的麦秆向一个方向尽数倒去,田中的鸟被惊到似的,扑棱棱地飞走了。

更远是山,山间被云雾所笼罩,山上的绿树已看不真切,像一幅水墨画。

高长松将她抱得很高,看见这样一幅景色,哪怕是再忧虑都会生出一丝心旷神怡之感,只见高香兰扭头,忽对高长松慎重道:“等我长大,一定会挣很多钱?到时候大兄定要去读书。”

高长松问她:“你准备怎么挣钱。”

高香兰答:“跟阿妈一样织布。”她悄声道,“阿母先前教过我好几种花样子。”

有这等“雄心壮志”当然要鼓励一番,于是高长松在高香兰的脑袋上揉了一气,成功让她好不容易绑好的小啾啾炸开。

……

基础任务-拓展根据地:

一家之主的你怎能不熟悉自己的根据地?去巡视自己的财产吧!

奖励点数:3点

恭喜你,任务完成!

三点成功落入囊中,高长松也对自家的田的大小有了清晰的认知,唐代实行的是均田制,按照人口分田,每个成年男丁在85岁后会分100亩田,其中80亩是口分田,20亩是永业田。

口分田是当人死后就要收回的田地,永业田则可以代代相传。

此外,户主还会被额外分50亩田地。

一般的妇女与未成年人是不得分田的,高长松家算上前任开垦、遗留下的田地,一共有240亩地,其中属于高太公的80亩口分田,在今年秋收后要收还国家。

240亩在高老庄算“富户”了,高太公一个人种不完,还雇田少的农夫一起种。

高长松是不准备自己种田的,他这小身板用高太公的话来说就不是种田的料,此外,对如何挣钱,他也有些想法。

高长松的眼神聚集在田野上。

高老庄的作物比较单一,除了小麦就是豆,他们这天气比较寒冷,如果往后个几百年,那为了产量种马铃薯是最好的,放现在就只有小麦了,至于豆子,这撒一把就能活的东西,家家户户都会种。

一是在灾年能够饱腹,二则是种豆肥田,跟小麦交替着种,不至于将地里的养分都吸走了。

高长松的落点就在豆子上。

感谢他大学时代看过的杂七杂八小说,以他本人手作狂魔、基建爱好者的个性来看,看种田文那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点家还是jj的种田文中,做豆腐跟制糖都属于你方唱罢我登场,若没通过它们挣钱,就不是正经种田文。同理还有肥皂、玻璃等物也会在中后期出现,为男主or女主带来大笔财富。

而且,豆腐这玩意本是在宋代中期才推行的,他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想要推行豆腐还真有点难,需知番茄明朝就传入中国,可因它色泽艳丽,被百姓认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几百年后才端上餐桌。

可在吴承恩的世界观中,豆腐现已走入大唐的千家万户,哪怕是他们这等边陲小国,也是有豆腐的,高太公带他去其他城镇赶集时便买过一方豆腐回家,他们家煮过后配大酱食用,众人赞不绝口。

至于豆腐的做法,当然是一家一户从不外传,知识是宝贵的财富,是不流通的,菜谱都代代相传,更不肖说是食材加工法,对此各家都讳莫如深,也不会来探究旁人家是如何知道的。

心随意动,只听见叮的一声,列表任务再度更新。

经济-经营类任务:

来到乌斯藏国后,你终于要开始大干特干,挖掘第一桶金了,我们的种田之路正式开启,快点搜集原材料,点亮做豆腐的技能吧!

奖励点数:50点

丰厚的奖励让高长松吃了一惊,他不禁想,自己的掘金计划应该能成功吧?

毕竟,种田文都这么写的。

第3章

清晨,高长松家的东房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仔细聆听可辨别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金生丽水,玉出昆山”等内容,过会儿《千字文》背完了,竟然还意犹未尽,开始讲什么“得人一牛,还人一马”等朴素的价值观。

这讲解人自然是从乡校中辍学的高长松了。

这些朴实的句子出自《太公家教》,是他开蒙后学的第二本书,在学童中普及率极高,

他们乌斯藏的教育跟着大唐跑,这群人参加国内的选拔考试也跟大唐同制,跟后世成熟的科举不同,此时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个广纳贤才、百花齐放的制度,中央政府设立无数选科,什么秀才科、明经科、明算科、史科等等。

这考试跟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差不多,就考你本专业知识,考上了就有官做,没考上就落榜。

高长松选的是明经科,学的是儒家经典,即五经。他选这科没别的原因,就单冲个录取率高。

当然,其实乡校里的人跟他想法差不多,都觉得这科录取人多,简单,因此一窝蜂地报考此科,现在想想,这竞争不也就变得更大了吗?想现代研究生考试,分数一年高过一年,跟每年考生数递增有很大关系。

好在他眼下已是辍学青年,不用多想了。

虽辍学了,曾经学过的知识却能拿来教家中三妹,按他想的,多读书总没坏处,更何况这可是有女儿国的西游世界,在这里,女性当官乃至当国王都是有可能的,那都要治国了,怎可能大字不识一个?学识定是不逊于男子的。

他到不指望妹妹翻山越岭去女儿国做官,但多学点总没坏处。

这三人中,高翠兰还是个说话不清的小娃娃,高香兰跟高玉兰中,行二的高玉兰读书更有悟性,她仿佛天生爱看书似的,背诵与理解能力极强,高长松还看见她拿着小树枝在地上比划写字。

……

教三小孩儿读书也有任务点可拿,高长松都当日常打卡任务做,结束后他终于开始琢磨豆腐怎么弄了。

第一步先是泡豆,泡豆的时间比较流动,根据温度、湿度的不同8到12小时都行,高长松尝试时较为严密,还做了对照组,共泡了三盆,每盆时间不同。

他不必看日晷,系统的优越性此时便体现出来,他的种田系统自带时间播报,这可能是大唐最精准的时间播报器了。

期间高翠兰一直跟在他的脚边,她像是某种可爱的小动物,总喜欢做人的小尾巴,高翠兰指着水泡黄豆先说:“豆!”随后又问,“大兄要做吃食吗?”

她也不是馋,就是四岁的孩子,除了吃跟玩好像也没别的可做,她也不是小小年纪就爱学习的那一型,又因家逢巨变,高翠兰也不怎么外出跟其他同龄人玩耍,日日很没安全感地跟在姐姐跟兄长身后。

高长松将泡豆的大陶罐搬进磨房,擦把汗才道:“是吃食,”他说,“要做豆腐。”

只可惜高翠兰年纪太小,还不知豆腐是什么,只听见她将这词在口中念了几遍,见高长松开始将泡好的大豆倒入石磨中,没空理睬她,便蹬起萝卜腿往外跑了。

她先遇见聚精会神做针线的高香兰,碰见就道:“豆腐、豆腐。”

高香兰好奇道:“谁跟你说豆腐的。”她吃过一次豆腐,还是节庆时爹特意从镇上买来的。

下一句话高翠兰就说得掷地有声了,她说:“大兄正在做豆腐。”

高香兰:???

做什么?

……

做豆腐远比高长松想得困难,现代他有各种代替人工的机械,在遥远的唐代连石磨都得自己推,再加上滤渣、煮浆,忙活完这些,大半天已过去了。

至于关键的一步用石膏浆使其凝结为豆花倒是最容易的。

......

《大唐种田指南》作者:浮云素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
点击观看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