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BG64】[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作者:何到关山全文夸克网盘观看

时间:2025-02-12分类:小说浏览:15评论:0

 [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作者:何到关山

简介:

诸天万朝,天幕现世,品评人事,百代共闻。古人庙号谥号细讲很有意思,明褒暗贬的很多。如大明知名留学生的“英”,看起来不错,深究就能看出来大家暗戳戳在骂了。而朱祁钰,真是很惨一倒霉蛋。对元英宗故事并

帝王庙号谥号

贞观年间。

李世民与众臣论政刚毕,便听宫人来报,天幕又有异动。

天幕于三月前忽然现世,悬浮空中,显现图画,另有一女子解说文字,口音与唐人差异极大,但凝神细听,却奇异般都能领会。

如此神妙,令许多人焚香祝祷,以为是神谕降世,然而那女子开口,讲解的却是商周时青铜器物,朝中虽也有臣子喜爱金石美器,但有兴味者终究寥寥。

过了几日又讲,赏的是文人书画,再过几日论起民间饮食,诸如此类无所不谈,却都浅尝辄止,名曰“摸索流量方向”。

话题杂乱,但众臣还是从过往天幕中摸索出脉络: 天幕中女子应是后世子孙,行说书人之事,不知为何投映到本朝。

既是后人,不是仙神鬼怪,说的又都是些闲谈野趣,那便没什么要紧,权当茶余饭后消遣,听个新鲜。

虽然刚见过的阎立本画作转眼便被投放在天幕上鉴赏有些令人堂皇,但前些天提到的所谓“低成本小吃”还是不错的。帝王令宫人做来尝试,确认其成本低廉、滋味香美后,替换一二原料,使之更合唐人口味,将方子抄录给各州县,宣扬给不曾注意到当日天幕的百姓。

于民有益,便值得花费精力细思。众人行至殿外,如前几次一样看向苍穹。

换了几种风格最后还是决定讲历史,固定下账号方向比较合适。长视频平台嘛,有干货有故事的历史向比较撑得起时长。

皇后掩口而笑:“这女郎又要尝试讲史了不知会不会谈到陛下您。”

长孙无忌信口接过妹妹的话:“先瞧她这次能谈上几天,年轻女郎性子不定也是有的。陛下神武,哪怕后人不提及,也可想见身后名如何光华。”

尚年幼的李治抬头看了眼抢父亲话头的舅舅,并未吭声。

说历史绕不开几位千古一帝,但叙述者太多,赞颂和质疑都浩如烟海,难以辨清。

功过纸上书,空谈没什么实感。

在讲他们之前,我们先聊一聊其他,论一些功过成败,看千年岁月亘古长河,多少遗恨与故事留在史书之上,时代洪流里顽固的东西如何消散,新的存在又如何再来,等论尽这些,再去看青史之下,何为千古,何至不朽。

那么第一期,我们就从很多朋友至今分不清的庙号谥号年号说起吧。

李斯顿首而拜:“千古一帝,必是吾皇。”

嬴政把玩着玺印,分毫不疑。

当然会有他。他是始。

庙号,谥号,年号,至今都有很多朋友会混淆。好好的一个皇帝,怎么这次看见是中宗,下次见到叫宣帝,再下一次提到又是什么元康又是什么黄龙,分不清,根本分不清。

通俗来讲,庙号是在帝王去世之后,供奉在太庙中祭祀时所享有的尊位,像开国皇帝一般称祖,用现代思维来理解,相当于一个公司,这是企业开创者,那名头就是创始人,是“祖”;那位劳苦功高,给一个ceo的职位,曰“高”。

而谥号则是在死后对其一生功过做一个概括总结,生前好坏身后定论,帝王臣子都可得谥,刚开始大家还比较崇尚为尊者讳,就虽然陛下没有那么英明,但人都死了给你们老x家点面子,找个普普通通的字意思一下,就不骂你了哈。

说白了,大多数时候定谥号也是当着继任皇帝的面,当着现任老板骂他老爸,骂得难听了也不是个事儿,总不能为了骂先帝就不在新朝混了是吧。打工人有打工人的觉悟,就算不是美谥,好歹也给个平谥。

拦不住有些人做的事实在蠢到天怒人怨,属于后代也遮掩不了或不想遮掩,大家连表面上的体面都不想给,或者评价前朝帝王谁给被推翻了的旧朝说好话呢这种时候便用恶谥。

而年号,则是执政期间的纪年方式,今年哪里出个祥瑞,改一下,朝堂有大事件,改一下,一般用来体现执政者权威性,维护江山稳固,用词也经常是“永兴”、“天授”这种寓意好的,听起来就很有排面嘛。

商朝有大功者得庙号,周朝只使用谥号,秦朝时始皇帝认为凭啥当儿子的有权评价当爹的,两个都废了,到汉代又拿起来用,不过卡得比较死,能得庙号的人很少。这时大家提到皇帝一般只称谥号,毕竟当时的谥号还比较朴实无华,基本上是一两个字,孝文啦孝景啦这样。

直到唐朝,噔噔蹬蹬,站在你面前的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大唐够大,住得下这老长的谥号

所以说,儿子太崇拜爸爸也不全是好事。

李世民两眼一黑。

承乾也算是诗书俱通,何至于此征战天下的马上皇帝第一次平白感到无力,抓住长孙皇后的手:“观音婢,太子还是要多读书”

皇后和一众东宫使臣正点着头,听到天幕一句石破天惊的从李治给他老爹这承受不了的爱开始,谥号就彻底被玩坏了。

李承乾李泰惊疑回首:“雉奴”

然而天幕未曾解答他们的困惑,依然说着那渺远的庙号谥号:

李治可能是觉得我爸爸这么英明这么牛,一个“文”字怎么概括得了加,都可以加,大手一挥给爸爸把文武圣都拉满,塑造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帅气谥号,也不知道太宗陛下看了会不会想把他塞回弘文馆从头学起。后人一看居然还可以加,那我也给太宗加,最终让本就龙傲天的李世民得到了一个更龙傲天的谥号。

李治看着满意,武则天也喜欢,于是他没了之后他老婆也给他上了一个天皇大帝,后人想想还不够,再加,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实在是酷毙火辣,独领风骚。

就这样,孝武这样短而精的谥号一去不复返,后人们为了显现自己对前辈的尊敬,也学会了不断给前人加谥,你爸爸牛,我祖宗也不赖。这个字好,那个字也好,都加上,及至后来,谥号一度长到二十来字,堆满了大家根本不想记住的溢美之词。

试想一下,本来一个人去世了,大家评价他,说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这没什么问题。这么一搞,就变成了“他是一个温柔善良和蔼可亲能文能武神通广大孝顺老人爱护幼小心胸宽广贤能端方的好人”。怎么说呢,档次真的不太高。

但其他人都有了,总不能给自家皇帝缺了吧到地下一比较,人家谥号老长一段,咱们家短短的,看起来没有别人拽,没那么多值得称颂的美德,那也不像回事儿。就只能加,不断找新的贤啊孝啊圣啊,寓意好的字呼啦啦往上堆。

读不完,根本读不完。至此,大家开始使用庙号称呼皇帝,也让庙号承担起一定的评价功能。

好消息,得到了自己很想要的“文”,坏消息,儿子太爱了改得面目全非老长一条怪尴尬的,最后还是以太宗身份被后人提及。

李世民揉了揉额头,知道现在深究为何是雉奴继位是想不出来的这孩子才六岁,对朝局都造不成影响的年纪,一团孩气,能显现出什么来倒是承乾,若是皇位旁落,只能说明这孩子要么早逝,要么行差踏错。

总不能子肖父到这个地步,让他的孩子们也学他来上一出玄武门旧事。

他按下思绪,面上仍是慈父,拉着小儿子的手:“雉奴,你觉得你未来皇后给你的谥号如何”

李治喜色溢于言表:“好听”

难怪你们能成一对呢。

前面说了,谥号有时为尊者讳,而庙号作为品评褒贬的存在,也不能说得那么直接,骂前面的上司不能骂得太明显。

所以庙号有时也有一定的“明褒暗贬”性质,单看这个字不错,放进时代背景里一想又不太对劲,要发火吧,也不能够,毕竟看上去又没什么大问题。

挡不住有的儿子很爱爸爸,不管了,我爹就是很棒啊,你们商议出来的都不行,我要给我爸挑个好字用,大家都不能反对我强推我老爹

当臣子的就只能顺着,但强推之耻是这样的,配不上的还是配不上,后面的皇帝只能绕着这个已经脏了的庙号走。

也有的时候,后人会故意挑选一些已经不那么好了的庙号给皇帝用,先帝请看,这个字还不错吧,极大的赞颂啊,给您用了,您就在底下好好歇着吧,咱们把你的身后名照顾得不错了。

今天说的这位便是很有代表性的明英宗朱祁镇。

洪武年间的朱元璋和永乐时期的朱棣隔着时光异口同声:“明英宗”

他们再如何也不会不熟悉前朝历史,上一朝的英宗,即位四年,于南坡之变被人弑杀,二十一岁便横死。

听天幕所言,这子孙并不是因年寿而得了这个字,是后人故意择之,能得这样一个诅咒性质的字眼,这小子不知做了多招人恨的事。

宣宗年间,朱瞻基在孙后殿中,看皇后暴怒着摔了茶盏,大骂朝中众人:“可怜吾儿酸儒妒之”

朱瞻基敛目,想古人云“毋以妾为妻”确实有理,孙氏以贵妃之身登后位,到底行止不够端方。胡废后早年颇有贤名,若太子当真犯下什么天怒人怨之事,皇后无用,太后年迈,后宫许多事还是要请出胡氏做主。

毕竟前朝必有变故朝中众臣算是看着太子成长,若太子有德,不会议此字,也不会让天幕以这样厌恶的语气叙述。

英。固短寿之君。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土木堡

现代人看英这个庙号可能觉得挺不错,英明神武嘛。但任何时候,品评人物都是要放在历史背景下的,很多话大家不能明着说,像“汉皇重色思倾国”,难道还是想跨过漫长光阴说一句汉皇好色么还不是意有所指。因此后期王朝庙号,很多时候不是看原义如何,而是用过这些名号的帝王如何。

很巧的,明朝前面就有一个元英宗,在位四年,因改革朝中物议沸腾,二十一岁就被人刺杀而亡。再向上数,宋英宗赵曙,作为养子继位,因为要不要尊生父引起朝中争论,登基四年病逝。

简单来说,死得早,在位时间短,朝中有争论。朱祁镇在位时间加起来也不算短,那么这个“英”就很阴阳怪气了: 您要是也能登基四年就没了该多好啊。

至于他为什么得到这样一个评价,还用问吗瓦剌人的好朋友,徽钦宗的好兄弟,让正处上升期的大明被拦腰斩断,这位带着敌人试图叫开城门的天子,冤杀功臣的天子,给力挽狂澜的亲弟上恶谥的天子,将保家卫国之人的妻女送给瓦剌人的天子,许多人要问,他何以为天子

朱瞻基听到最后已是失了神魂,抬头只见往日最偏宠的太子瑟缩在孙氏背后,容色惨白,一言不发。

力挽狂澜的亲弟吗他唤人去叫朱祁钰,脑中仍回想那句“带着敌人试图叫来城门的天子”,慢慢露出一个笑。

“过来。”他说。

朱祁镇的罪过大家都很清楚了,首先是把祖训当耳旁风宠信王振,大明宦官专权自他而始,其次便是那场大败,一些人认为败得很荒唐,绝对是文官集团的阴谋,但要往上捋,其实早有端倪。

英宗早年频繁用兵,“大发兵十五万,转饷半天下”,又未对军事体系进行合理规范和整顿,导致卫所军人不断逃亡,军士艰难,或相聚为盗贼,或兴贩私盐,武器质量也下降得很离谱。又留不住人,又发不了钱,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都没法满足,武备废弛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亲征了。决定得很草率,王振怂恿他,他觉得爸爸太爷爷太太爷爷都行那我肯定也行啊,花了两天时间整顿军备,带着二十多万大军和朝中大半文臣武将,雄赳赳气昂昂送死去了。

历来帝王御驾亲征的不少,只有明英宗不走寻常路,显贵如英国公、成国公、泰宁侯,文华如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其他的什么太常寺卿、少卿、中书舍人、员外郎、监察御史更是一抓一大把,可以说网罗天下人才,然后通通打包送去战场。结果很显然,大家全部死翘翘了。

仿佛死亡点名,宣宗朝众人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洪武逃杀,天幕每念到一个官位便有人长吁出声,各府愁云惨淡,恨不能闯入宫中问一问当今对太子的看法。

今夜闻天幕,英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我名。苦也。

行军路线摇摆,王振指挥混乱,英宗坐视不理,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八月初十入宣府,明军就被伯颜铁木儿和也先夹击,英宗和王振一面迎击,一面南绕,留吴克忠、吴克勤断后,大败。英宗又命朱勇、薛绶率三万兵前往支援,有去无回。2

八月十三,英宗到达土木堡,距怀来县城仅二十里路,王振不愿放弃装有财物的辎重车,劝服朱祁镇停于地势较高的土木堡。蒙古军占据妫川水源,明人掘地无水,不攻自乱。一日后,也先假装撤退,明军求水,大乱,朱祁镇下马盘膝,被瓦剌俘虏。3既然大家这么乱,那我也放弃抵抗好啦

这一败打出了什么效果呢,可以说攒了几代的家产毁于一旦,三大营几乎全军覆没,二十万大军死伤逃亡。文臣武将都被他拉上战场,人才断代,朝堂青黄不接,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光是骡马,就给敌人送了二十多万。更别提其他。

从两日出征就开始暴怒的朱元璋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恨不得提剑杀几个人,又被朱标拦下,最后只能指着虚空大骂后世子孙。

但凡知事,都该知道出征要经过多少准备,两天时间能做个什么粮草军器能调来十之三四都算高效行军大事尽交宦官,听之任之,身为帝王,兵败竟然直接下马静待,怎么不让铁蹄直接踏死

他冷笑着对朱标说:“光看这过程,好像一切都是那王振的错,王振教唆出兵,王振指挥有问题,王振判断错误,王振不舍财物,这小子看起来清清白白受人蒙骗,真当咱都是傻子不成”

他朱祁镇又不是三岁稚儿,能让人在眼皮子底下摆弄军国大事,大明皇权之坚前所未有,帝位安然于万万人之上,怎是一个弄权的宦官就能完全左右的

说到底还是蠢,怨不得旁人。王振教唆他就敢亲征,要他留在土木堡他便留,这么多年读的兵法书本圣人教诲难不成都进了狗肚子眼见着兵败还不早早找个地方撞死,活着尽败朱家的家底

西汉,霍去病摇头:“将帅无才,累死三军。既是帝王亲征,所行皆由其过目,若论根源,这位英宗难辞其咎。”

刘彻在上首大笑,遥遥举杯:“鼠辈无德,无将星如大将军、冠军侯者。”

卫青领霍去病谨受。

皇帝当俘虏嘛,也不是第一次了,光赵宋就有两个,猪御在前,不足为奇。

黄袍加身不久正志得意满的赵匡胤:

这赵宋还能是别家吗

然而低劣的人各有各的无耻,本来么,被俘虏了最好的选择是自尽,大家都痛快,但堡要说身为帝王俺也有活着的权力,那大家也没办法逼他去死。然而皇帝这个身份好啊,金饭票不能浪费了,也先想出一个主意,进攻大明关隘时拎着朱祁镇出来,让他以天子身份,叫守将开关献城。

朱瞻基的“你叫了”和天幕的一句于是他叫了重叠,孙后颓然跌坐,知道大势已去。

朱祁镇跪在君父面前战栗,一时想说这件事不是我做的,这位英宗怎可能是我,天幕不尊人君,竟以“堡”这样的耻辱之词称呼;一时又想此事尚未发生,父皇何苦以未来之事定今日之罪,思绪纷杂,最后交织出几分怨恨,面上依然是茫然神色。

大同守将郭登不买账,没给他开门,朱祁镇出师不利,很快失去作用。但老小子人没用还挺记仇,就此恨上了郭登。

皇帝成俘虏了,一时半会回不来,皇子朱见深还是个奶娃娃,完全应对不了混乱的朝局,也先虎视眈眈,眼看在亡国边缘,总要有人主事是吧万幸大明气数未尽,尚有救时君臣。

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对宗室的态度基本上和养猪差不了多少,永乐帝上位也相距不远,后人戒之。朱祁钰作为藩王,接受的政治教育实在有限,但并不意味他无知。

堡宗被俘后朝局危急,明实录记载了这一段时间郕王的举措: 招募民兵,运粮平叛,宽恕逃兵死罪,一再坚定守国而战的政策,提拔一系列臣子,拜于谦为兵部尚书,下令守将们别给缺了大德的朱祁镇开门或送钱。从稳定民心、军心、朝臣之心到选贤任能和备战,可以说是竭尽所能。

而信重于谦这一步,也是最重的一步。

危局初显时人人惊惶,软骨头们想迁都南京,兵部左侍郎于谦以“南迁者斩”力主抗战,朱祁钰认可,将防守重任交给他,于谦升职,上奏调兵、备粮、加紧生产武器,整军备战,以一个多月的时间,调动二十二万大军拱卫京城。

十月,也先兵分三路往京师。于谦率领众将分守北京各城门,亲自披甲督战,誓与京师共存亡。

明史列传卷五十八记载“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

以强令塑勇绝之军,不计后路,破釜沉舟,血战五日,终使瓦剌退军。

至此,国难初解。

朱高炽长出一口气,朱棣擦着弓斜他一眼:“你以为就完了”

看起来似乎都在向好的局面转变,有力挽天倾的君臣,但暗涌蕴藏其间天幕并未说朱祁镇已死,宫中也还有朱见深活着。

太上皇仍在,敌人想乱大明政局,必遣他回来,朱祁镇占着正统,心有不甘,想必对登基的亲弟和推举弟弟的朝臣不满,加之先前守将们不曾为他打开城门

朱棣自己就为礼法头疼,信手扯动弓弦:“山雨欲来。”

祁钰若是心狠一点,就该用一根好弓弦,给这位太上皇一个体面。

天子之身,死国而已。有什么问题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朱祁钰

发展到这里,本来可以很愉快地结束了,明君贤臣,相得益彰,祖宗放心,强明有我俩。

然而朱祁镇居然苟到现在还没死。可能跌破一次下限后就彻底没有下限了,叫门结束,他就心安理得在瓦剌住下了。

留着没啥用,弄死不好解释,大明还有一批英宗忠臣殷切盼归,不把他送回去扰乱人心是傻子,吃自己家大米去吧。

在己方的沉默和敌人的喜悦中,尊贵的太上皇,太子的亲爹,朱瞻基的好大儿,勇敢亲征的帝王,大明首位留学生,瓦剌友好合作伙伴,朱祁镇,堂堂归来。

乾清宫已经住不下他了,他被景泰帝安置到南宫,关上大门,绝望地和妃子们生起了孩子。

李世民沉默,长孙皇后沉默,贞观群臣对着这太上皇关起门来生孩子的熟悉操作说不出话,本朝太上皇好歹能称一句功臣身退颐养天年,这位把自家嚯嚯成这样,回朝后居然没有羞愧吊死,还被好好养起来了

到底不是所有人都有魄力弑兄,或者说,时局不同。太宗沉吟,玄武门他能射杀李建成,一来正是马上得天下之际,他军功卓越,暗中势力多拢于手,二来李元吉先张弓搭箭,尚能解释为形式危急但求自保。

李建成再如何也只是太子,朱祁镇却是实打实当了多年帝王,景泰上位是形势所逼,只要太上皇还活着,必有旧主势力掣肘。

朱祁钰没有杀这个哥哥。一些人说是心软,一些人说是糊涂,但要论根由,还是礼法。到明朝,众人已经被君臣父子那一套框住了。朱祁镇是罪人吗大家心里都知道是,但,朝臣是臣,景泰是弟。

臣不能论君错,弟不能言兄过。

臣子不可能上奏说太上皇罪大恶极不如我们直接把他弄死吧,朱祁钰作为弟弟,也无法对兄长的过错道短长。虽然大家其实根本不在乎堡死不死的,他在很多人心里早就是个死人了,但明面上就是没法提,天子和兄长这两个身份天然压制。

有人说明的不行那来阴的呗,深宫里一碗药灌下去,宣称他急病暴毙,大家心里清楚不就行了。

然而朱祁镇他妈还在。早在堡宗被俘,孙太后就曾凑钱送去瓦剌,后来又屡屡寄去棉衣,朱祁钰上位时也被她掺和一脚,要先立朱见深为太子再登基。朱祁镇幽禁南宫,孙太后放心不下,多次探望。

“慈母之心,令人动容。只是储位帝业,你如此关心做甚”司礼太监从帝王手中捧过墨迹未干的诏书:“皇后孙氏,重以无德,数违宫训,不可以承天命”

当年废胡氏以无子为由,如今废她便是无德么孙氏伏地,想帝王之爱当真虚妄,所谓偏爱厚恩,到头不过如此。过往少年夫妻,妾发覆额折花门前,本也是极美满的一对,如何落得今日境况。

她已是尘埃落定,那至今未被发落的皇儿又该如何,是严加管教,还是废去储位,贬为庶人,还是幽禁终生万岁疼爱长子多年,总不至于

朱祁镇该死的、能死的时候实在太多了,土木堡,叫门,瓦剌留学,都被他顽强地挺了过来,丝毫不要脸面地回到了这个被他抛弃的大明,再一次把最困难的事情交给了弟弟。

朱祁钰没有杀他。朱祁钰果然没有杀他,也没有杀他的儿子,也许为礼法,也许终究心软,总之,朱祁镇活着。他在南宫住了几年,渐退出历史舞台,看似销声匿迹,但内心燃着恨意,一直烧到景泰八年。

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

景泰朝,自天幕开始便沉默的朱祁钰听到这里终于轻笑出声,于谦放下记录的纸笔,这对君臣像曾为国事伏案的每个深夜一样,默契地、无声地等待那一个已经可以窥探到的结局。

景泰三年,朱祁钰废侄子朱见深为沂王,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本来嘛,哥哥把家产败成那样,自己要死要活拉回正轨,百年之后还要把公司交给哥哥的儿子,谁能乐意

可能倒霉的人会持续倒霉,一年后,太子夭折。钟同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请求复立朱见深。

哦呦真是好深明大义的发言,好一个英宗忠臣,好一个国家柱石,看得人恨不得他儿子早点死了,大家在他伤心痛哭的时候敲锣打鼓说死得好啊死得好,赶快把你哥的孩子抱来继承家产吧。

“钟复之子,”朱瞻基头也没抬,“既然认为景泰太子之死是罪人之子的天命,那他这个儿子也不必有了。查查钟同有没有出生,若未降世,阉了钟复,若生了,杖死。”

锦衣卫领命而去,殿内人埋首更深,为那句“罪人之子”。

储位空悬,朝野不稳,朱祁钰开始徘徊后宫。但太子之死打击过大,又多年夙兴夜寐投身国事,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继承人问题再次摆上台面。

正月十六,内宫有消息称景泰大安,朝臣准备再议皇储,大约这一次帝王也会认命立太子,一切会走向新的、好的道路。奏疏写成时天色已晚,众人便等待第二日上朝再议。

然而景泰朝再没有第二日。

正月十七,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取得孙太后懿旨,并张鞁、许彬、杨善、王骥等人在景泰帝病重时领兵来到南宫,请出朱祁镇。

朝臣们正等待康复的帝王,却看到太上皇堂而皇之地坐上皇位,徐有贞出号于众曰“太上皇帝复位矣”

一本奏疏,就差那么几个时辰。

“查。”朱瞻基笔端不停。

“提到名字的,去查本朝是否出生,若确有其人,不问年岁,不问功绩,一并杀之。”

英宗复辟后,问罪许多大臣,以谋逆之名处死于谦。

二月初一,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

二月十九,朱祁钰薨逝。朱祁镇先前斥其“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今赐谥号“戾”。

未开城门的郭登远贬甘肃,卫国有功的范广被杀,妻儿被赐予瓦剌降人。

天顺元年,朱祁镇为王振平反,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建旌忠祠。

天幕在说完英宗为王振平反招魂立祠的惊人恶举后,缓慢地、一字一句道:

戾,不悔前过,不思顺受。

普天之下,万朝都听出她言下之意。

谁不悔前过,又是谁不思顺受

景泰在位几年,天灾频繁,洪水、大旱、蝗灾、大雪,加之哥哥留下的一堆烂账,放在其他人身上简直焦头烂额。

但朱祁钰一桩桩一件件都给处理完了,劝课农桑,厉行节俭,恢复军屯,组建团营,规定武器发放标准,赈灾济民,休养生息,说一句扶大厦之将倾不为过。

然而总有人惦记着太上皇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觉得景帝对哥哥太坏了。

怎么说呢,袁枚写景泰陵,有句“阿兄南内如嫌冷,五国城中雪更寒”,委屈就回瓦剌待着吧,京师容不下您内。

大概英宗旧臣觉得他受挺大罪吧,可被他葬送的将士朝臣,被他一力破坏的大明国力又向谁讨礼法难道真有这么重要,能让部分臣子一而再再三地去尊崇一位叩关叫门,让守将献城的君上吗

天子之尊,人奸之举,世所罕见,徽钦不能及。然而他复辟了,他们说他做得对,因为他是正统。

百姓不知墙内阴私冤孽,只觉皇家事太复杂,什么复辟什么正统,说到底天子是圆是扁哪有那么重要,英庙老爷都被天幕说成这样了,当官的承认景泰皇帝又能怎样

“就算是大字不识种地的,家里出了败家子也要挨逼兜子,抄起棍子就是揍,哪来那么多说头。”

“可不敢哩,当哥哥的,读书人看重这个,弟弟哪管得了哥哥的事。”

“哥哥咋了都这么了,搁我们村早都除族了,还能这么好吃好喝供着”

一旁的儒生无法忍受这群无知黔首,扯着胡子疾呼: “郕王登位本就是形势所致,如今圣天子还朝,他有何颜面霸占帝位,还敢改易太子无君无父,不知尊卑”

“还论尊卑呢,要不是景泰皇帝,你那天子早没了,外人打进来咱们都被马撵死八百回了,唧唧歪歪的,你也爱叫门啊”

儒生脸都气歪,只知说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复辟有功千古传唱,一时间村头弥漫着酸腐的臭气。

正统到底重要不重要,天意又顺不顺从,不用千年时间,十来年就能证明。

贪从龙之功的,最终被他们的君王所杀;想流芳百世的,遗臭何止万年;试图遮掩的,青史之下无隐事。而被他们避而不谈的,终在时间尘埃里被扫去每一粒尘土,露出本来面貌。

成化初年,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谥“肃愍”。神宗时,改谥“忠肃”。

成化十一年,朱见深接受谏言,恢复景泰帝号,谥“恭仁康定景皇帝”,虽未完全平反,好歹正名。至弘光帝,上庙号“代宗”。

你瞧,哪怕是被废过的朱见深都知道这位叔叔如何削平惑乱,如何有功于国,真正的功绩是无法抹去的。

毕竟谁该问罪,谁挽狂澜,凡知事者,自有定论。

王振听着墙外为景帝叹惋的愤慨声,心知天幕放映结束便是自己身死之时。只是一人下去终究冷清,他能以阉人身份得万岁如此厚恩,若是独自去了,谁来结草衔环

朱祁镇慌慌张张冲进殿来,打算带着尊敬的先生先逃为上,却见众人皆退,只有王振面对那把太宗遗留的王弓,卸下弓弦,恭敬奉上。

“请陛下宾天。”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景泰。

时人对朱祁钰的攻讦,深究就两点,怪他苛待哥哥,怪他废了侄子,说到最后也没什么新意。毕竟人家皇帝工作搞得挺好的,也不干什么奢靡无度的事,就爱吃点野菜小鱼干,实在没什么可以喷的。

复辟后很多人就寻思从道德上攻击一下吧,骂他享受了权力的滋味就上瘾了,不顾亲情,恋恋神器。

怎么说呢,就挺好笑的。

泥古不化之人认为如今朱祁镇平安归来了,上头这个代理皇帝就该自觉点下来,把皇位还给太上皇。就算不是朱祁镇,也该是朱见深,景泰把侄子废了换自己儿子上,就是自私,就是不对。

然而哥哥做成那个样子,景泰不放心他和他儿子简直太正常了。谁知道朱见深登基之后会不会觉得叔叔委屈了老爹,再把老爹放出来为祸人间,朱祁镇还朝会不会大肆报复,把得罪过他的一一收拾,又会不会深感羞愤,再次兴兵

事实证明朱见深不会,他是个三观正常的人,但朱祁镇不出所料,确实把所有人都料理了。

恋恋权位,公器私用,徘徊不舍的人,从来都只有那一个。

日烘晴昼,满室俱寂,于谦为天子倒了半盏温茶:“请陛下珍重自身。”

朱祁钰的眼睛亮得惊人: “后世未曾怪罪”

“是。”于谦躬身,“陛下万勿自伤,青史之下唯江山不老,是非功过,千秋自知。”

与其说朱祁钰改易太子是为权,不如说他是为了后路。景泰并不是蠢人,早在朱祁镇还朝,他就从部分大臣的态度中嗅到了一丝不对: 哪怕他宵衣旰食一心朝政,还是有那么些人认为他作为藩王登基名不正言不顺。

然而事情已经做了,皇帝当了一年多了,不让大家给哥哥开门放敌人的事也已经发生很久了,这时候退位难道就会被放过吗

不可能的,回家等死还差不多。一旦放弃,他和他的爱臣,他的儿子,他悉心提拔的良才,做出的变更,未完的事业都会中止,甚至可能更糟。

景泰清楚知道自己不会被哥哥放过,陈胜吴广知道举大计亦死,那朱祁钰又为什么要退离,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谋求一个善终

到这一步,换太子之举已是一场阳谋。朱祁镇不能杀,太上皇天然有礼法禁锢,加之当了多年皇帝,落魄仍有太后和许多旧臣在背后,但朱见深的分量并没有那么重,不会牵一发动全身。

于是他废。废侄子的太子位,废不允的皇后。只有把朱祁钰这一脉安置在皇位上,十年百年,方有可能逃离千夫所指的局面活着是免不了被质疑了,但还有身后名。

帝业如此,既已在乱流中登上这个位子,因占不了大义被戳脊梁骨,但如果他安稳坐下去,他的儿子坐下去,藩王之身也会是正统,朱祁钰这个名字会作为先祖名正言顺下去。

天不予他,便尽人事。

......

【BG64】[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作者:何到关山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
点击观看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