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作者:六月飞熊全文夸克网盘观看

时间:2025-01-09分类:小说浏览:25评论:0

《[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作者:六月飞熊

文案:

【前提避雷:女穿男,请谨慎入坑,平行世界游戏穿,勿与正史挂钩。】

得知自己玩的不是充了大礼包的后妃升职游戏,而是前期hard模式,后期地狱开局的皇帝成长计划后,刘瑞在进学前只想静静。

彼时的她……哦不!是他的面前摆着两条好消息和两条坏消息。

坏消息是,他亲娘是曾祖母的远房侄孙女,根红苗正的外戚出身,而且长得一般,不得帝心,任由渣爹娶了一堆小老婆,生了十几个儿子。并且这群后宫团里还有千古一帝小猪同志的妈。

好消息是,他所在的西汉是个让“嫡庶神教”狂喜的年代,而且他祖父以孝治国,所以只要他不作死,他曾祖母再多活几年,他就能从嫡皇子升职加薪为皇帝,由hard模式转变为地狱模式。

所以现在摆在刘瑞面前的只有两大难题:一是让曾祖母(护身符)长命百岁;二是在老爹的眼皮子底下不犯错;三是努力撸铁,争取抵消数值点错后让人产生误会的漂亮脸蛋。

如果上苍能让他重新分配大礼包点数,他一定会把骑射或心机点满,而不是无脑拉高自己的颜值。

备注:科技生子,自拟剧情妃。后宫都是跟着剧情妃干活的事业编,女穿男的主角因为过不去心里的坎儿而没有CP线,你把他(内心是她)理解成终生处男就成。

内容标签: 性别转换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正剧 汉穿

主角:刘瑞 ┃ 配角:老刘家的一二三,太子的小跟班 ┃ 其它:菜鸟也要建设大汉,拿着后宫面板的我如何建设大汉

一句话简介:大汉太子不能靠脸吃饭。

立意:迎难而上,改变世界。

第1章

后元七年季月初一日(前157年7月5日),刘瑞穿来的第六年里,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大汉的第五位皇帝刘恒病逝于未央宫。终四十七,丧葬从简。

而当编钟的九响传到宫外,令百姓得知天子崩殂的消息时,无一家不愁云惨淡,无一人不掩面哀戚。盖因在两任少帝和诸吕之乱后,好不容易迎来一位以仁孝治天下的天子,然而仁君终为人皇,正如那灭了六国的秦皇,始于亭长的高祖,也得接受酆都大帝的召唤。

不过除了感叹天子,而且还是比较仁慈的天子也有生老病死之余,百姓们更好奇太子登基后会有怎样奖励,以及这位太子是否能像其父那样施以仁政。

虽然民间大都相信“看其老子,得知小子”,不过这位即将登基的太子可不是什么好相处的性子。相反,他用棋盘将吴王太子活活砸死的“丰功伟绩”别说是让边远地区的百姓对其印象不佳,就是在老刘一家经营了几十年的关东,提起太子启也都没啥好话,但也没到胡寅称其“刻薄任数,以诈力御下”的地步,只能说是不及其父,并且在为人上有着指尖宇宙般的差距。

当然,考虑到老刘家的节操就和老朱家的接地气一样很有保障,跪在灵前神游的皇孙刘瑞更相信即使是在平行世界里,无论是已经作古的大父(祖父)还是暴脾气的阿父,都完美继承了老刘家的刻薄寡恩,只是大父比妈宝的伯大父和八岁就进太子宫的阿父活得更苦些,所以像太公(曾祖父)那样是个演技派。

只是不同于太公走的是亲民路线,刘瑞的大父更喜欢把自己包装成白莲花。

往近的说,诸吕之乱的刘襄三兄弟,养于吕后膝下,算得上半个嫡子的刘长,以及刘盈的几个儿子是怎么死的。刘瑞心里有数,这宫里宫外的聪明人都心里有数。

而往远的说,大父的原配,吕后亲指的代王后和她亲生四个儿子是怎么死的,或许比刘襄三兄弟和刘长的死因更令人心冷。

至于为何对太婆大母闭一只眼。

一是为了打压开国功臣,二是为了做样子给天下人看,三是因为薄姬和窦皇后,乃至其族都非常识趣,明白皇帝的底线在哪儿,所以懂得见好就收,不会把骨头啃干净后再把肉汤干完。

纵观薄氏一族和魏国一脉,目前只有刘瑞的堂舅父薄戎奴在朝为官,而且因为太舅薄昭坐罪自杀的缘故基本就是挂名的吉祥物。他也不争不抢,见人总是三分笑,任谁都得问上一句“轵侯”。而窦家也是一样的。还未升级为太后的窦皇后虽是良家子出身,但在入宫前其父已亡,骨肉分离于战火之中。即便是在文帝助其找到兄弟后,窦家也只有窦皇后的弟弟窦少君在朝为官,其兄就和薄戎奴以外的薄家人一样,在关中混吃等死,不问世事。

也正因此,朝臣宗亲才会对薄姬窦皇后的评价良于吕后,并且在刘彻与窦太后斗法时坐观虎上——毕竟刘彻占了大便宜不见得待见他们,但是有诸吕的前车之鉴在那儿,窦皇后做大了肯定得待见他们。

想到那位能与始皇并列的汉武,刘瑞除了压力山大,便是压力山大。甚至说的再夸张点,他有种刀架脖子,随时会死的压迫感。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老刘家对发妻的刻薄寡恩是写在基因里的(刘病己:我不是,我没有,你不要瞎说)。况且纵观西汉历史,虽然在太子的吃鸡成功率上傲视群雄,仅次于太子即是常务副皇帝的大明,但是在嫡皇子乃至太子的悲惨遭遇上与历代王朝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差距。

更惨的是,刘瑞亲妈薄细君(细君并非是薄皇后的本名,而是古代女子的自称)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悲剧皇后。既是外戚,又是长辈的强行撮合,而且还碰上刻薄寡恩又颜控的老刘家。可想而知,长相普通,性子柔顺的薄细君有多难熬。

文帝薄姬尚在时还好,刘启就是再讨厌薄细君,看在阿父大母的面子也哄下貌不惊人的妻子。而等文帝薄姬相继去世,光靠没有实权的薄戎奴,一个无子无宠的皇后就算是德行顶天,还得为太子之母让道。

讽刺不?

即使是被称作女性地位较高,太后有权参政的汉代,也会因无子毁掉椒房殿的主人。更讽刺的是,汉代比清代更讲嫡庶,但无子的皇后,有权命令少府九卿的皇后,可没有祖宗家法的庇护。

刘瑞觉得一个三观正常的现代女人光是看到《汉书》上有关于薄后的生平介绍就能想象一个温婉柔顺,本该在远房祖母的荫蔽下无忧无虑长大的女孩为何枯萎在宫中。

如果不是薄姬和薄家的安排,薄细君兴许只是普普通通的簪袅之女,然后嫁给一个家境殷实的簪袅或上造为妻,过完自己无忧无虑的一生。

然而她姓薄,享受了薄姬的荫蔽,就得为薄氏一族效力。

彼时的太子启到了娶亲的年纪,而薄姬在吕氏伏诛后,虽然没有,也不敢让薄家尽数做官,甚至称王,但是想让娘家多风光几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老刘家虽然对媳妇都不咋地,但是对老母亲那真是没话说。尤其是与薄姬相依为命的先帝。对于保护他又受尽了委屈的薄姬也是心存愧疚。而在先帝继承大统后,薄姬一没让亲侄女当皇后,二没让薄戎奴以外的薄家人做官,三在刘恒杀亲舅薄昭立威后强忍悲痛地劝住薄家人,也是让先帝对老母亲的愧疚与感激更深,所以允了薄姬想给太子启执柯(做媒)的事。

而薄姬也是一如既往的小心谨慎,没有选择血缘更近的侄女或侄孙女,而是以德行为第一标准,挑了父亲只是簪袅,兄弟又老实本分的薄细君为太子妃。

先帝知后,哪还不了解老母亲的良苦用心,所以对薄细君这个儿媳妇还是挺满意的,甚至与薄姬有那么点婆媳问题的窦皇后都不得不承认薄细君除了长得平凡了点,性子温吞了点,真的很适合为人妻,为人媳。

尤其是在汉宫里已经有薄姬窦姬的前提下,再来个强势的女人做太子妃并不是件好事。

而这也是薄细君悲剧的开端……

“咚!”“咚!”

刘瑞正想得入迷时,一声声闷响打破了殡宫里的寂静。

跪在前方的刘启转头望去,眼里的怒气与轻皱的眉头在看到几个不满十岁的皇族孩童苍白地倒下后有所收敛,但是又很快想到什么,目光落到诸子里,排在最前的刘瑞身上。

按理说,嫡皇子刘瑞此时才是刘启最小的儿子,仅比四岁的隆虑公主大两岁。

薄细君嫁与刘启近十年才得这么个宝贝儿子,自然是爱如珍宝,仿佛在汉宫里逐渐枯萎的花朵焕发新生,一扫的落寞孤寂,也不再为刘启宠爱新入宫的美人而面露哀色。

至于等薄皇子等到不耐烦的薄姬,更是对刘瑞溺爱到用偏心眼来形容都算是委婉说法。即便是宠女的窦皇后见了,也得感叹除了先帝,宫廷里无人能像刘瑞那样哄得薄姬开怀大笑。

就连对外戚抱有杀意的先帝刘恒,也是瞧着刘瑞长得玉雪可爱,又因嫡庶尊卑和隔代亲的加成而对刘瑞疼爱有加,甚至在刘瑞牙牙学语时将其抱在膝上亲自教书。

在此情况下,刘启这个亲爹反倒是跟最小的孩子不大亲近。

一是因为长辈溺爱,他这个做爹的倒是不好插手。二是因为在刘启的记忆里,薄姬对孙辈一视同仁,阿母偏爱独女刘嫖和幼子刘武,而阿父……

想到已经故去的刘恒,准备成为天下之主的刘启五味杂陈,但是当着王室宗亲的面,他这个未来君主眼眶发红,嘴唇发白,眸中似有泪光闪烁,但自眼睑下一片干燥,将一个悲痛却又体面的帝国继承人的形象诠释地很好,开口时更是压低了声线,放缓了语气,学着先帝的语气说道:“阿父在时常感叹诸吕之乱时,刘氏宗亲们无不惨遭毒手,子孙受害,是以阿父每每想起都泪洒衣襟,嘱托孤要怜其宗室老幼,爱其宗室子弟。眼下大父大行,与太祖若是天上有知,定会感其宗室子弟之赤诚,怜其老幼之哀恸。是以孤念阿父教导,还望总角耆老不忘自身,先去偏殿饮用热汤,也好免了阿父的在天之灵念启不孝。”

前排的刘瑞听了刘启的发言,真的很想吐槽他说这话还记不记得自己用棋盘砸死吴太子刘贤的事,以及大父灭了诛吕的最大功臣——刘襄三兄弟的事。

不过在这种时候,无论心里抱着何种想法,脸上都要感动得涕泪交织,嘴里喊着皇上仁德,然后深深地跪下去。

刘启对宗亲们的反应非常满意,但是在总角耆老起身离开时,他的目光扫过前排的刘瑞,只见他端端正正地跪着,对刘启的命令视若无睹,并且在与刘启的目光对上后偷偷掐了下手臂上肉,泪水夺眶而出:“儿子恳请阿父和大父之灵谅小子的不孝,不能如了大父的苦心,阿父的命令。儿子虽在总角之列,但也知阿父为大父之子,儿子为阿父之子。阿父痛心,儿子也为无法承欢于大父膝下而痛心,更为阿父待儿子慈爱,可儿子难解阿父之悲痛而心酸。还请阿父全儿子的一片孝心,留儿子于此谢阿父与大父之慈爱。”

当着宗亲的面说了这么长的话,刘瑞紧张地差点搞混了阿父和大父的称谓,泪水更是越流越多,很有成为水龙头的趋势。

MD,既然大父走了,那就由穿越者的他来继承衣钵,扛起刘氏白莲派的演技。

作者有话说:

作者历史造诣肯定不是很深,搜集资料有限,还请各位嘴下留情。女穿男,平行世界带游戏系统,不要当作正史,不适的可以止损。

刘邦:我是猥琐发育派

刘盈:我是妈宝派

刘恒:我是白莲演技派

刘启:我是抽风派

刘瑞:我是抽象派

第2章

刘瑞说完便恭恭敬敬地伏地,掌心腻出的汗液让他与地板接触的那只手严重打滑,所以为着不出丑,只能让额头轻轻贴着放在上面的手背,保持一个让人腰酸的姿势。

嘶……

希望他练了一年的卷腹能在此刻发挥作用。

偌大的殡宫里,刘瑞的话正如投入湖中的细针,虽没让人呼吸一滞,脸色一凝,但也在王孙贵胄们的眼里炸出一个小小的漩涡。

尤其是与刘瑞挨得很近的刘荣。

身为刘启的长子,他曾是太子宫里最尊贵的皇孙,但是当薄细君有孕,先帝把牙牙学语的刘瑞抱去未央宫后,所有人都知道,刘荣这最尊贵的皇孙之位必须地拱手让人了。

立嫡立长。

世支不同。

即使刘瑞比他小了近十岁。

即使是薄细君从未获得丈夫的宠爱。

但嫡子就是嫡子。

让“嫡庶神教”狂喜的礼法或许庇护不了无子的皇后,但是庇护不造反的太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里,刘瑞排在诸子最前,哪怕是刘荣这个长子,也要与最小的弟弟保持半步之距。

对此,做了十二年无冕太孙的刘荣,以及把太子妃之位当成囊中之物的栗姬当然不满,甚至栗姬在薄细君怀孕时真的动过一尸两命的念头。

可那时的栗姬不过太子宫里的小小良娣,有薄姬这座大山在,她连太子的后院都没法掌控,更何况是伸手到薄姬的长信宫里。

要知道薄细君怀孕时,欣喜若狂的薄姬可是把孙媳妇接到长信宫亲自照顾,甚至在刘瑞被抱到未央宫前,他的衣食住行都是薄姬在打理,作为生母的薄细君也只是搭把手加给儿子做做衣裳。

而等刘瑞三岁时,栗姬想着这小子总得回来吧!结果先帝又横插一脚,让刘瑞住到未央宫的偏殿里亲自教导。

这可把栗姬气得半死。

瓜娃子刘瑞挂着嫡出的头衔就已经很难对付了,要是再让先帝亲自教导,那继承皇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哪怕是让刘启恶了刘瑞,为着“子不逆父”的孝道,只要刘瑞不作死,他们母子除非是让白帝现世,否则只能老实接受刘瑞上位。

正如昔日的高祖对待不类己的惠帝,除了给宠妾爱子安排后路,还有别的办法吗?

不过对于刘启的其她妃嫔和庶子而言,薄细君的怀孕和刘瑞的到来却是一件彻彻底底的喜事。因为刘启的九个庶子里,最大的三个都为栗姬所出,而且刘荣在兄弟中确实是矮子里的将军,这也造成了栗姬的嚣张跋扈。即便是有薄姬和窦皇后在上头镇着,她也敢让薄细君难堪。

太子妃都如此,在栗姬后接连生下皇子的程姬贾姬乃至小透明的唐姬就更不好过了。

一旦刘荣继承大统,栗姬成了太后,她们这群刘启的妃妾恐怕会是戚夫人第二。

甚至栗姬比吕后更不讲道理。

因为吕后处置戚夫人纯粹是因为戚夫人和刘如意找死,不仅动了易太子的念头,而且在惠帝登基后还不老实,所以才被吕后清算。而在戚夫人被贬永巷后,除了对吕后很不恭敬的赵子儿和管夫人被降了待遇,哪怕刘邦晚年最宠的唐山夫人都过得不错,足以见得吕后并非是杀戮成性,妒心极强的人。

而栗姬呢?

她有吕后的大局观吗?

太子的后院里有对她不敬的吗?

从让她三分的薄细君到太子近期最宠爱的王氏姐妹,谁没受过栗姬的苦。

一想到栗姬当上皇太后的恐怖场景,程姬贾姬乃至还没生下儿子的王氏姐妹都因刘瑞的降生松了口气。

至少以薄细君的温婉性子,即使当了皇太后也不会磋磨她们。而刘瑞又是以“宽厚”闻名的先帝亲自教养的,也不至于容不下没有竞争力的庶出哥哥。

领头的刘启看着伏地的刘瑞,表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悲痛,但是心里却一片复杂,也不知是庆幸这个小儿子脑子活络,反应力惊人,而是该戒备这个小儿子表现欲太强,脑子太好,居然要借先帝之死给自己铺路。

刘启会拿先帝做话茬让宗室的老弱下去休息自然是想改善自己用棋盘砸死吴国太子的恶名,同时也给倒下的年幼皇亲——尤其是自己的儿子女儿搭个台阶,避免因“大父的灵前失仪”而留下不孝的名声。

结果他的一番苦心倒是成就了刘瑞“至纯至孝”的好名声……

这可真是……

【哔】他娘的。

别说是权倾天下的皇帝,但凡是个有点脾气的人都受不了被当枪使的鸟气。

更绝的是,被当枪使的是而立之年的老子,拿他当枪使的是快满七岁的崽子。

以刘启的脾气,要是只有父子二人,刘瑞的屁股肯定开花。

先帝从棺材里跳出都阻止不了他。

“既然如此,你便留下吧!”刘启吸了口气,从表情到语气都透露出“宽慰”二字:“有孙如此,也不枉先帝生前对你的殷殷教诲。”这话既是钉死了刘瑞的“孝孙“身份,也是警告刘瑞这几日别耍花样,甚至为了给放出的”狠话“收摊,必须表现地更悲痛,更孝顺。

说白了就是要在“守孝”上卷起来,但也不能太卷。

毕竟刘瑞这个做孙子的太卷了,刘启这个做儿子,做老子的总不能比不满七岁的小兔崽子还要拉吧!

想通这些的刘瑞忍住想翻白眼的冲动,抬头时已是感激涕零的模样:“儿子……叩谢父亲。”

刘启瞧着刘瑞再次伏地的身子,脸上露出宽慰的表情,但是在转身后,嘴角的弧度下垂了几分,但是很快就换上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

一个不满七岁的娃娃既然想表现,那就让他表现好了。

能让嫡子在宗亲面前露个面,留下个至纯至孝的美名,对刘启这个老爹也是有好处的。

至于刘瑞能不能撑下全套丧礼……反正他的年龄在那儿,一个“悲伤过度”的借口总能堵住宗亲们的嘴,也好给这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小子一个痛苦的教训。

跪在最前的刘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期待的。

然而他没料到的是,刘瑞居然真的撑过了全套葬礼,然后在结束的那刻两眼一番,掀起一阵尘土。

“公子瑞!!公子瑞?”

“十弟!!十弟!”

“还愣着干嘛?叫太医啊!!”

“小十?小十?”

意识远去前,刘瑞只有一个念头。

MD,那体力药真TM难吃。

待刘瑞再次醒来时,入目的是椒房殿的暗红纱帐。

自先帝去后,刘瑞这个嫡皇孙便搬出了未央宫,暂时住在椒房殿的偏殿。

彼时的儒家因为鲁儒得罪了高皇帝的缘故,还在绞尽脑汁地想着扶持能在朝堂上说得上话的儒生。加上秦汉民风开放,甚至连封王,册立太子这样的国事都得由皇太后过目,所以除了山东等地,没人会像丢了骨头后把气撒到女人头上的南宋那样计较男女大防。所以不仅是刘瑞这样的总角小儿,就连比他大几岁的哥哥也都住在母亲的偏殿里。唯有到了舞勺之年后,才会搬进长乐宫后的殿宇。

说来也是薄细君的幸运。在她之前,椒房殿的主人可是西汉历史上仅次于吕后的第一女人——窦皇后。经过窦漪房二十四年的整治,这椒房殿如铁桶般难以介入。即便是在荣升太后的窦皇后搬到长寿殿后带走了椒房殿的不少宫婢,可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宫婢留了下来,转而伺候薄细君母子。

要是换做脾气暴躁的栗姬或心思细腻的王美人,肯定会把窦太后留下的宫婢遣散得一半。但是到了薄细君这儿,一是因为软弱的性格让她不敢动窦太后的人,二是因为刘瑞觉得,留着窦太后的人也好,至少对刘启的妃妾而言是种威慑,同时也能保护自己,所以在先帝去世后,各宫都遣散了一批宫人,唯独椒房殿是个例外,倒是让窦太后和刘启为之侧目。

“我的儿啊!你可终于醒了。”伴随一阵匆匆的脚步声,裙摆纠缠的薄细君(此后称薄皇后)终于赶到儿子床边,伸手贴着刘瑞的额头,然后又看看刘瑞的舌头,终于松了口气:“你可吓死阿母了,突然晕在回城的路上……也不知你这几月……”

“儿子自牙牙学语起便承欢于大父膝下,受其教导,感其慈爱。”刘瑞说着说着,泪水便止不住地留。

在场的宫女也都是人精,无不掩面哀戚。

“为人孙者,只恨此身……难以回馈大父的恩情。”刘瑞说到激动之处,抬起袖子挡住泪颜,可暗地里却是握紧薄皇后的手,用眼神示意傻白甜的老娘可别瞎说了。

即便是在送葬回宫的路上晕倒了,那也是因“悲痛过度”,“恨己不争”不争的晕倒,可别说出什么抱怨的话,把他在灵堂和这几月里打下的“至纯至孝”的名声扭曲成了“表里不一”,“贯装样子。”

虽然在老刘这儿,“表里不一”是褒义,可是为着七个月的付出,十二个体力丹的成本,他可不能毁了自己孝孙的招牌。

不然他得活活气死。

作者有话说:

参考文献拟定了下刘启诸子的出生排位。

老大,刘荣,公元前173年出生,母栗姬。

老二,刘德,公元前172年出生,母栗姬。

老三,刘阏于,公元前170出生,母栗姬。

老四,刘余,公元前135年出生,母程姬。

老五,刘非,公元前185年出生,母程姬。

老六,刘发,公元前155年出生,母唐姬。

老七,刘彭祖,公元前155年出生,母贾姬。

老八,刘端,公元前185年出生,母程姬。

老九,刘胜,公元前185年出生,母贾姬。

长女,阳信公主,公元前185年出生,母王娡。

次女,沁水公主,公元前153年出生,母王娡。

老十,刘瑞,公元前153年出生,母薄细君。

三女,信乡公主,公元前151年出生,母王娡。

老十一,刘越,公元前157年出生,母王儿姁。

老十二,刘寄,公元前155年出生,母王儿姁。

老十三,刘乘,公元前154年出生,母王儿姁。

老十四,刘舜,公元前153年出生,母王儿姁。

刘启是公元前157年继位,至于小猪为何被和谐,之后会讲。

第3章

薄皇后虽然懦弱,但也不是蠢货,至少比栗姬聪明,而且继承了薄姬谨小慎微的优点,所以在儿子捏了她的手,又用眉头狂作暗示的情况下,也是心有灵犀地配合儿子演戏:“若非太宗皇帝念你纯孝,出手相庇,我儿一总角小子哪能徒步至霸陵。”

西汉时的丧葬之所以费时费力,就是因为送葬时祖孙都得徒步,并且每休息一次,就得搞个祭坛回一下死者的仁善,然后在哭一遍。

一去一回,别说是家资受不了,这人也受不了啊!

薄皇后得知刘瑞放话守孝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于儿子的孝顺,而是怕年仅六岁的儿子撑不住,一头撅了过去。

好在刘瑞是个有秘密武器的狠人,靠着偷偷狂嗑体力丹,愣是撑到回宫后倒下,还博了个坚强的名声。

相较之下,刘启的第六子刘发,第八子刘端,第九子刘胜,以及王娡所出的三个女儿就没那么好运了。纯靠刘启拼命搭台阶,让他们跟刘氏宗亲里的老幼一起休息,才把历时七月的葬礼给撑了下来。

至于老七刘彭祖,倒是应了“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老话,光是那活到七十四的身子骨就能保证刘启的总角儿子里,除了刘瑞,还有个能撑下葬礼的狠人。

只是相较于大放异彩的刘瑞,刘彭祖不仅跪得太远而且还没年龄优势,所以就没那么显眼,甚至都没得到一句“有毅力”的表扬。

刘瑞醒后,薄皇后自是让人上了些饭食,只是在唐朝发明细盐,张骞出使西域前,就不要对古人的饮食抱有任何期待。即便是有葱、蒜、姜,茱萸等调味品,但是在葬礼结束后的二十七天里,还是得着素衣素食。连新帝都是每日两箪食加热汤烹蔬,他们这些晚辈臣子总不能比皇帝还要娇贵吧!

是以薄皇后派人端上的,也不过是一碗粥饭,一碗热汤,以及两碟加盐的烹菜。

刘瑞吃的是无比艰难。

以往有酱鸡腊鸭,葱、蒜、姜,茱萸调味,这几千年前的饭菜还没那么难吃。可是只剩下又苦又涩的粗盐后,除了一碗杂粮粥和几口热汤,他竟没再动下筷子,看得薄皇后是又心急又心疼:“你就算是再悲痛,也得顾着自己的身子啊!”

嘴巴发苦的刘瑞自然是心里脸上一并发苦,然后熟练地抬起袖子,眼泪哗啦啦地流:“大父先去,我身为孙辈尚且食不甘味,而太婆大母与阿父同大父相处几十年,尚能在大父去后进食一二?尤其是太婆……常言道,白发人送黑发人乃至人生一悲,而太婆……”

暂时想不出后面该怎么说的刘瑞只得以袖拭泪,椒房殿里见刘瑞都哭了,自然跟着掩面涕泪。

尤其是椒房殿的主人薄皇后。

虽然刘启对这个长辈安排的发妻很不喜爱,但是从薄姬到先帝再到窦太后,不说是对薄皇后视如己出,但也称得上慈爱有加。

尤其是先帝。

当年栗姬仗着刘启的宠爱无法无天,甚至想越俎代庖地管理太子后院,若非先帝出面敲打了刘启,又拉了窦太后做了恶人,只怕不仅是薄皇后难做,就连宫里的薄姬,也要面对保孙媳还是安太子的难题。

“你阿母这辈子,怕是没法还清你大父的恩情了。”想起先帝为她训斥太子的场景,薄皇后自是鼻子一酸,泪如雨下。

她恐怕是椒房殿里哭得最真心实意的人,可是刘瑞听了,却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他那白莲花似的大父哪里是替薄皇后出头?他是替刘瑞,替大汉的尊卑礼法出头。

自古以来,之所以立嫡立长而不立贤,就是怕众皇子为了贤名勾结官吏,不干正事,最后搞得分崩离析,国破家亡。

刘瑞敢打赌,以先帝的性子,要是大汉能立皇太孙,薄姬和先帝哪怕是让中郎将压着刘启,也要逼他上书奏请立刘瑞为皇太孙。

也正是因为栗姬太闹腾,薄皇后又支楞不起来,先帝才把刘瑞抱到未央宫里亲自教导。就是为了警告刘启和他那些不安分的姬妾,告诉他们,只要刘瑞活着一天,他们就别想搞事。

至于薄皇后……先帝肯定嫌弃过这个儿媳太过弱懦,别说是跟窦太后相比,她连薄姬都比不上。可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薄皇后懦弱一点也没什么不好的。大汉不需要一个外戚出身的强势皇后,而弱懦的薄皇后也不会变成栗姬乃至吕后那样的存在。

“替我洗漱更衣,我要去长乐宫探望太婆大母。”彼时的大汉两宫并立,为长乐未央。其中,长乐宫为太皇太后等长辈们的住处,未央宫是皇帝和其后妃们的住处,外加个留给太子的北宫(太子宫)和上林苑。

彼时的刘瑞只是嫡子,并且没到舞勺之年,所以跟薄皇后住在未央宫的椒房殿里。而比刘瑞大了十几岁的庶出兄长们,则是为了避嫌搬到长乐宫后的殿宇。

薄皇后令宫人们烧了热汤,让刘瑞简单梳洗后,便陪他去长乐宫请安。

和刘瑞想得一样,先帝死后,宫里最悲痛的莫过于薄姬,她几乎是日哭夜哭,差点哭瞎了眼睛。

这个一生坎坷的女人早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还要看着儿子为了杀鸡儆猴而砍了帮他夺得皇位的舅舅……可以说,薄姬比甄嬛还惨,甄嬛当上天下最尊贵的女人后家里还留着几个人呢!而薄姬……

“大母,孙媳带着瑞儿来给您稽首了。”薄皇后先是领着刘瑞规规矩矩地行了个大礼,随后便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后殿赶来,抬头便见两个宫人搀扶着满头白发的薄姬缓缓坐下。

“起来吧!起来吧!你这个当娘的到底是怎么照顾瑞儿的,他才醒来,你就带他过来稽首。”薄姬自先帝去世后便消瘦了不少,原本的黑发也都在七个月内尽数白去。

看到薄皇后带着刘瑞过来,老太太勉强一笑,那副出气多,进气少的模样看得刘瑞心肝一颤。

我滴个亲(护)太(身)婆(符)欸!你可要长命百岁啊!

作者有话说:

皇太孙最早出自西晋,这里得文帝是怕立了皇太孙后,闹出父不满子,想以孙代之的流言,所以只是抱养了刘瑞来警告刘启和栗姬,没有立皇太孙。

第4章

......

《[女穿男]西汉皇子升职记》作者:六月飞熊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
点击观看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