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农门福女》作者:连三月全文夸克网盘观看

时间:2024-12-25分类:小说浏览:24评论:0

无系统+无空间+无宫斗宅斗+美食

21世纪的美食博主穿越到不知名的朝代,上有守寡的奶奶和娘亲,下有一对双胞胎弟弟和一个奶娃娃妹妹。

李青禾望着破旧的茅草屋以及瘦弱的弟妹,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全家发家致富。

凭借前世的手艺从摆摊开始,再到开食铺办作坊,最后开连锁酒楼,一直把生意做到京城去。

哎,那个温润如玉的贵公子,没错,就你,本姑娘看上你了。

第1章 青禾

太阳初升,阳光透过云层散射下来,驱散了萦绕云母山的薄雾,山脚下,是绵延不绝的水稻田,而稻田前面,是平整肥沃的泥土地。

此时,不少农民正在低头劳作,或是拿着锄头在翻地,或是在挑水浇昨夜新种下的瓜苗,又或是蹲着扯草。

袅袅的炊烟不停地从各个农家小院升起。

上溪村北边的房子比较稀疏,只有零零落落的五六间。

“小武,快来把小菱儿抱走,她又要去玩水了”,一个篱笆院子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拿着把刀剁莴笋叶子,皱着眉看着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奶娃,正颤颤巍巍的走向洗菜的水盆。

“好”,一个相似年龄小男孩从院子后面小跑过来,半拖半抱地把小奶娃带进了厨房。

“大姐,小菱儿又要玩水”,小男孩跟正在烧火煮饭的小姑娘告状。

小姑娘十一二岁左右,鹅蛋脸,杏仁眼,鼻子俏挺,嘴巴只有一点点,长得十分好看,就是皮肤有些黑黄。

“小菱儿要乖,不然我打你哦”,小姑娘恐吓小奶娃。

“菱儿~乖乖的”,小奶娃软糯糯的声音十分可爱。

“真听话,那你在小板凳上乖乖坐着,等会儿给你吃蛋蛋”,小姑娘把灶口的小板凳让出来给小奶娃坐,又对叫小武的男孩说:“去地里喊奶奶和娘回来,早饭快好了。”

“好嘞”,小男孩答应着撒腿就跑了。

小姑娘叫李青禾,是这个家的大女儿,身体虽然是十一岁,但内里却是二十多岁的灵魂。

她原是21世纪的一个美食博主,某音账号上有上千万粉丝,本来顺风顺水的生活,被一场火灾给打乱了。

十几天前她在正沉浸在梦中,楼上的煤气爆炸,火势蔓延得十分迅速,她被吵醒时火已经蔓延到她的房子,只记得烟雾呛得她喉咙干痛,一股股的热气袭来,皮肤被灼烧得疼痛难忍……

以为生命就到此为止,谁知却在异世的一个小女孩的身上醒来。

小女孩只是发了几天烧,醒来却换了个灵魂。

刚醒来那几天她很惶恐,整日小心翼翼的,很怕被人看出异样,然后当妖怪给烧了,一直根据原主的记忆努力地模仿她,慢慢习惯这里的生活,半个多月过去了,忙碌的家人都没察觉到有什么不同,便放松下来。

这段时间有意无意的打探,她发现这个时代的历史跟前世的历史在秦朝出现了分叉点。秦皇没有追求长生而胡乱服用丹药,多活了十年,他过世后把皇位传给了皇长子扶苏,扶苏是个仁君,他知人善任,体恤百姓,减轻赋税,秦朝得以传承三百年。

而现在是距离秦朝八百年的越朝。

她家所在的村子叫上溪村,受隶于宁州府的清石县管辖,因为村边有一条小溪而得名,小溪下游还有一个下溪村。

爷爷和爹都已经去世,家里只有奶奶和娘支撑着,她底下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在院子里剁菜叶子喂鸡的是大弟弟小文,大名李承文,今年七岁,刚让跑出去喊人的是小弟弟叫小武,跟小文是双胞胎。

两人虽说是双胞胎,但是长得一点也不像,小文长相清秀斯文些,小武浓眉大眼虎头虎脑的,个头比小文还高半个头,在厨房里听姐姐话乖乖坐着的是妹妹菱儿,大名李青菱,还差两个月就两岁。

孤儿寡母,穷困潦倒,差不多能数清米粒的稀饭是她们家每天的主食。

重新活一场,还白得了十几岁的青春,也没什么好挑剔的,穷点就穷点,以后找机会挣钱就是。

把泡过的萝卜干切丁,在锅里加一点点猪油,油热之后把萝卜丁倒下去翻炒,家里没有别的调味料,只有粗盐,盐罐子快要见底了,撒几粒下去,再翻炒几下,今日早晨的下饭菜就好了。

原主是不会做饭的,在她来之前一直都是娘在做,后来她习惯这里之后,就把做饭的任务接了过来,为了演得逼真点,刚开始那两天,不是把菜炒糊了,就是忘了放盐,慢慢地,进步越来越“快”。

厨房里只有一口灶和一个放杂物的架子,把炒好的干萝卜丁和一碗蒸鸡蛋端到堂屋里去,再一人给盛一碗稀饭,“小文,别剁了,洗手过来帮把稀饭都端过去。”

“来了。”

等筷子也摆放好时,奶奶和娘就回来了,后面还跟着去叫人的小武。

“奶奶,娘,你们快洗手吃饭了”,李青禾见家人们回来了,赶紧招呼她们洗手吃饭。

奶奶陈氏,才四十出头,却已经像五十多岁一样,脸上不少褶子不说,头发还白了一半,丈夫和独子相继去世,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心理和身体上的折磨,使得她越发沧桑。

娘亲方桃二十七岁,五官清秀,只是脸上总是蒙着一层淡淡的愁云,身材倒是很好,绰约多姿,即使生了三次孩子,依然身姿曼妙 。

小菱儿勺子还抓不稳,方桃把蒸蛋挖一勺到她碗里,一口一口的喂她吃。

家里养了七八只母鸡,每天都能捡几个鸡蛋,方桃做饭时,每三天就拿一个鸡蛋做鸡蛋羹给家里的小孩补充点营养,剩下的鸡蛋都拿去卖了换钱,用来买盐和猪板油。

李青禾负责做饭了之后,就提议两天做一次,弟弟妹妹们营养跟不上太瘦了,每次鸡蛋羹她都是象征性的吃点,大多数还是给弟弟妹妹们吃。

陈氏把她的举动看在眼里,心里叹了口气,这么乖巧懂事的小女娃,怎么就生在她们家了,要是生在富裕点的家庭,那多好,想着便对她说:“禾儿,后天多放一个鸡蛋,你多吃些,不要老是让着他们。”

“我不是很爱吃,吃不吃都行的”,她以前确实是不太爱吃鸡蛋,不算骗人,只是现在没得吃了又有点馋,但终究不好意思跟小娃娃们抢吃的。

她们家其实也不是一直过得这么苦,爹在世的时候,还能偶尔吃上肉呢。

李青禾的爷爷叫李仓,上头还有一个大哥叫李屯,他娘的心偏到天际,爹死后就把他分了出去。分家时大哥得了大头,他只得了两亩水田一亩旱地,和二两碎银,只能带着妻子和儿子到村子北边建个茅草屋安家落户。

好在他和陈氏都是勤快人,农忙时他就在家里干农活,闲时就去县城的码头搬货。儿子李用天生力气就大,十三四岁就能跟成年人一样干重活,挑水担粪不在话下,长大点更是力大无穷,跟着他一起到码头搬货,一般人能扛一袋子的货物,李用却可以轻而易举的扛两袋,甚至三四袋。

在一家三口的努力下,日子越过越好。李用十六岁娶了方桃,次年生下李青禾。

李青禾六岁时,李仓因常年劳累,身体太过亏损,一病不起,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了。

第2章 菌子

李仓去世后,李用就当起了家,原主的记忆里的李用是个热情开朗的魁梧汉子,他为人孝顺,体贴妻子,对女儿儿子都十分疼爱,一视同仁。

他每次去县里面做工回来,总要给家人买些吃食,为此还老被陈氏说道,说他不懂持家,他也不反驳,就是嘿嘿地笑几声蒙混过关。

天有不测风云,原本平淡又温馨的日子在前年夏天戛然而止。

前年夏天,连日大雨,李用被征去修河堤,不料河堤崩塌,有十几个人随着泥沙被冲到了河里,只有三两个会水的捡了条命,还有几个在下游捞起了尸体,还有包括李用在内的几个人不知道被汹涌的河水冲到了哪里。

那会方桃还挺着个大肚子,听到消息之后,悲痛欲绝,险些小产,陈氏强忍悲痛去给她请大夫抓补药,才堪堪把这个胎给保住。

即使这样,方桃还是早产了,才八个月就把菱儿生下来,产后的方桃难产后十分虚弱,连床都下不来,陈氏又去买了不少补药,耗尽家里的积蓄,才把她治好。

看着瘦瘦小小的儿女们,方桃红了眼睛,于心有愧自责万分,要是自已争气点,儿女们也不会过得这么苦,四姐弟分一个鸡蛋。

“娘亲,不哭,菱儿,呼呼”,小菱儿对于大人的情绪很敏感,伸直小手,想要抚摸方桃的眼睛。

陈氏知道方桃在想什么,劝慰她:“你也不要老想这些陈年旧事,一家人健健康康就行了,你要是没好起来,这些娃娃只会更可怜。”

方桃听了,抹了下眼泪点点头:“我晓得。”

吃过早饭,陈氏就下地去了,昨天刚移植了一批丝瓜苗,得去给瓜苗浇水,方桃把全家人的衣服拿到溪边去洗。

李青禾把碗洗了之后,叮嘱小文和小武把鸡喂了,顺便看好菱儿,自已则背着个竹篓就出门。

她手里的技术可以很快的就改善家里的生活水平,但还是想谨慎点,手里的技术暂时不敢拿出来,毕竟在家人眼里她只是个才学做饭十来天的小姑娘,做饭水平稳中有序地进步着。

既然技术暂时拿不出来,那便去山里碰碰运气。

沿着一条偏僻的小路,穿过水稻田,进入云母山。

特意避开自家的田地的,云母山不高,山里没有大型野物,陈氏还是不放心她一个人进山,前两天她就说要上山,陈氏阻止了,说等她空闲了陪她一起。

今天家里没什么事,索性先斩后奏,自已偷偷去算了。

现在是野生菌的季节,捡菌子的人定是不少,进山走了好一会儿,还没看到一朵,决定换个地方,山里有一个地方去的人少,据说以前是个乱葬岗,叫野驴沟,自认为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就算有鬼也不怕。

走了两刻钟左右,就到了野驴沟,这里树都比别的地方高些,郁郁葱葱的,果然没人,一来就在腐叶枯枝底下发现了好几朵奶浆菌,一朵都没放过,全都捡到背篓里。再往里走,里面更多,遍地都是菌子,奶浆菌,青头菌,扫把菌,牛肝菌等等,还有不少鸡枞,没多久就捡了满了背篓。

还有很多没捡的,但是背篓已经装不下了,只能依依不舍地先回家。

李青禾回去的时候,走的是另一条路,小心看着地上,不想还是被一根藤绊倒,幸好她反应及时,赶紧稳住身形,背篓的菌子才没有撒出来。

站起来后,气得想踹一脚绊倒她的罪魁祸首,却发现这根藤十分眼熟,它全体被黄色长硬毛,羽状复叶具三小叶,小叶斜卵形,上面被淡黄色的小绒毛。

好像她前世老家种的粉葛,只是粉葛的藤和叶子都没有毛,听人说,粉葛跟野葛根的区别,就是少了藤上和叶上的毛。

捡起一根小木棍,沿着藤找到了根,用小木棍挖掘根部周围的泥土。山上的泥土很硬,费了半天劲,才挖出一点点。看着露出来的褐黄色块茎,心里一喜,果然是野葛根。

葛根粉清热下火,不仅养胃,还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城里不少夫人小姐都爱吃。

她看了周围,不远处还有几棵,可惜手上没有工具,只能先回去,看看下午能不能把陈氏或方桃哄来,自已力气不够,需要她们出力。

刚走到山脚的稻田处,就遇到了两个小姑娘,是大房那边的李青兰和李青莲。

因为婆母偏心,还没分家时陈氏和嫂子何氏就十分不对付,分家之后更是想老死不相往来。

陈氏嘴上没说,但也看的出来她很不喜欢自家的小孩跟大房那边的玩,何氏就更加,反复叮嘱孙儿们不要接近李青禾她们,说那一家都是丧门星,可谓赤口毒舌。

“喂,你哪里捡的那么多菌子?”,李青兰看着李青禾背后满满一篓子的菌子,立即盛气凌人地问,要知道她跟堂妹一大早就上山了,两个人捡的还不到半篓。

李青兰是大房长子李福的女儿,比她大一岁,长相还算清秀,只是总感觉鼻孔向上,不拿正眼瞧人,平时就爱明里暗里地欺负她,还经常让跟她玩得好的小姐妹不搭理她,导致她在村里的人缘不佳,只有一两个平时走得比较近的小玩伴。

懒得跟她纠缠,李青禾面无表情的回了句“野驴沟”,就越过她们,有胆子你就去捡呀,大人都没几个敢去的。

“你,你怎么跟我说话的?”李青兰见李青禾不似以往的见到她时的畏畏缩缩,有些来气。

“怎么,你当自已是大小姐啊,要人卑躬屈膝地听你的话”,说着李青禾还瞄了一眼李青莲。

李青莲是大房二儿子李康的女儿,才八岁,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看来平日里也没少被李青兰欺负,李青兰背上空空如也,装着半篓菌子的背篓居然让小她四岁的堂妹背。

李青莲听了李青禾的话,只抿抿嘴唇,低着头不知道想什么。

李青禾懒得再搭理她,不管李青兰在后面如何刺她,置若罔闻,直接走回家。

第3章 葛根

回到家中,太阳已经挂在了半空,春天的太阳并不灼热,反而有些暖洋洋的。这么快就中午了啊,李青禾喃喃自语。

院子的竹竿上晾晒着方桃洗好的衣服,家里空无一人,只有院子后面鸡舍里的母鸡咯咯地叫,把菌子倒在地上,挑出品相不好的,晚上炒来吃,而鸡枞和品相好的,明天拿去集市卖。

清石县城里面分为东西南北四坊,城东这边每月逢五跟十就有一次集市,县城附近村落的乡下人都喜欢那天挑些自家种的农作物去卖,李青禾一家所在的上溪村距离县城十来里路,走路要一个多时辰。

一个时辰对农村人来说不算什么,每逢五逢十这天,陈氏也会摘些青菜瓜果,带上家里母鸡下的蛋去集市卖。

农村人一般只吃两餐,上午吃一餐,晚上吃一餐,中午是没得吃的。

这会儿阳光不烈,想必家人们都下地去了吧,李青禾也不好意思偷懒,戴了个草帽,准备去帮忙干活,顺便跟陈氏她们说说下午进山的事。

她们家得地都在一处,比较好找,远远的就看见陈氏在给瓜苗青菜浇水,方桃在锄地,小文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扯南瓜地的草,小武就负责看管调皮的小菱儿,防止她扯了瓜苗菜苗。

辛勤又温馨的画面,让李青禾百感交集。每天夜里都在想念21世纪的家人,看到这一幕,她才彻底的清醒过来,21世纪已是前世,眼前这些,是她今世要保护好守护好的家人。

“禾儿,小文说你背了个竹篓出门,是不是偷偷进山里了?”陈氏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拿着水瓢,看到大孙女来了,劈头盖脸地问。

李青禾吐了吐舌头:“我实在太想去捡菌子,捡了满满一个背篓呢,还有很多没捡完。”

“现在捡菌子的人不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给你捡?”陈氏狐疑。

“我去了野驴沟,那里没人去,一地的菌子都没人捡”,李青禾道。

“什么?你去野驴沟做甚,那是以前埋惨死之人的地方”,陈氏听到孙女去了不要命的野驴沟,声调都高了好几个度,连不远处在翻地的方桃也望了过来,满脸不赞同和担忧。

“我身正不怕影子斜,而且我也没看出野驴沟有什么不同。”

“你真是,下次莫去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那不是要了我的命?”

“我下午还想去,那里还有不少菌子没捡,我想捡了明天拿去卖,还有几棵很大的野葛根呢,你跟我一起去挖了吧。”

“不去,你下午给我乖乖来地里干活”,陈氏果断地拒绝。

“你不跟我去我自已偷偷去”,李青禾威胁她。

“你!罢了罢了,我就随你去一趟”,陈氏知道大孙女性子执拗,要是不让她去,她还真可能偷偷去,总不能把她绑起来,还不如她陪着去一趟。

“嘻嘻,奶奶你真好。”

“滚滚滚,去把南瓜地那里的草拔了,等我把丝瓜秧浇完。”

“好嘞。”

得知奶奶和大姐要去山里,小武也要嚷嚷着去,最后还是被陈氏强硬得留在家里。方桃十分担忧,提出自已去,让女儿留在家里。

“娘,你不知道那野葛根在哪里的,得我自已去”,李青禾道。

“阿桃,你就别去了,把剩下的地翻完,明天赶集回来,我再种些胡瓜。”

陈氏都发话了,方桃只能留家里,下午继续翻地。

一老一少,各背着一个背篓,陈氏扛着锄头走在前面,李青禾手里还拿着镰刀在后头跟着,走了几炷香的时间,终于到了野驴沟,菌子都还在,她就说李青兰那个胆小鬼怎么会敢来。

两个人干活就是快,大约两刻,就又捡了一篓,还是先挑鸡枞捡的,鸡枞捡完才捡别的菌,捡到最后只剩些小菇菇,李青禾打算明天再来捡。

陈氏背的大竹筐没有用来装菌子,那是要装野葛根的。

“这葛根挖回去,我不会做成粉呀”,陈氏还没做过葛根粉,表示为难。

“我以前看别人家做过,很简单的,就是有些费力”,没有现代的破壁机,这会儿要靠人工用石磨磨浆。

陈氏无法,只能依着孙女,用镰刀把藤都割掉,然后用锄头把葛根一个个挖出来。这些野葛根的年份都挺久了,才挖了四棵就把陈氏的大背篓装满了。

“奶奶,剩下的三棵明天再来吧。”

“明天还来?”

“来,你看这野驴沟也没啥怕人的。”

陈氏环视一番四周,确实没有传闻中可怕,就是静幽幽的,让人心里发慌,但是架不住孙女儿想来,便答应了:“来可以,但是明天不行,胡瓜苗大了,明天要移植胡瓜苗。”

“那就后天。”

“再看吧。”

“明天我也跟着去县城吧,你还要挑莴笋跟鸡蛋,菌子怕带不了”,明天是初五,正是集市的日子。

“你去了小武肯定也要吵着去。”

“吵就吵,不带他,回来的时候给他们买几个肉包子哄着。”

“肉包子一文钱一个呢。”

“今天捡的菌子估计能卖不少钱,买几个包子改善下伙食呗。”

“你说的是理。”

祖孙俩你一言我一语的,幽静的山路倒也不显得吓人。

陈氏带李青禾抄小路,一是近二是怕人看到,不好说是去野驴沟捡的。不然别人还以为她老婆子想钱想疯了,带着孙女去野驴沟。

回到家时天色还早,陈氏把野葛根放进柴房里,就拿了把刀去地里砍明天要挑到县城卖得莴笋,李青禾依然把菌子倒出来,挑出品相差些的杂菌,鸡枞比别的杂菌贵些,就算品相差的,她也舍不得吃。

把菌子收拾好之后,摸了摸晾在院子里的衣服,发现已经干了,就收到家里面去,拿到各自的房间去。

现在住的房子是爹娘成亲前盖的土泥房,有一个大院子,院子两侧分别是一个杂物房和一个厨房,正对院子门口的是堂屋和四个房间,后面还有一个后院,开垦了一小片菜地,建了一个鸡舍。

没一会儿,就看到小武双手抱着很多莴笋叶子回来,小文一手牵着菱儿,一手也拿了些叶子在后头慢慢走着,小菱儿营养不够,走路还不太稳,磕磕绊绊的。

“大姐,捡的菌子多不多”,小武把莴笋叶子往地上一丢,就兴冲冲问。

“多呀,明天让奶拿去卖了,给你们买包子吃”,李青禾笑咪咪道。

“唔哇,好耶”,小武欢呼着,他上一次吃到包子,还是好几个月前了。

后面进来的小文听到了也是满脸雀跃,小菱儿好像听懂了,一脸兴奋地嘟哝着“包包”。

第4章 县城

小武生性跳脱,在家待不住,正想要出门,被小文喊住了,让他在家看着菱儿,自已拿出一把破刀给母鸡剁菜叶子,小武满脸不乐意,不过还是听哥哥的话留在家里。

以前菱儿都是原主负责看管的,后来原主生了场病,菱儿就交给双胞胎看管,等她穿了过来,开始接手家务,更没什么时间看小孩。

李青禾也不管他们,进厨房把锅洗干净,抓几把米进去,用水洗干净,洗米水留在一旁,晚上烧了洗澡,往锅里加几瓢水,放到灶上,起火煮粥。

她往灶里放了块大木头,让火慢慢烧着,把挑出来的菌子放到洗菜盆里面洗干净,院子外面篱笆下种了些四季葱,去扯了一小把,洗干净切段,又从架子上拿两掰蒜头,剥皮切片。

奶奶她们应该还要一会儿才回来,李青禾打算等她们回来之后再炒菜,反正就一个菜,一会儿就好了。

便让小武把小菱儿带进厨房玩,顺便帮看看火,她去把野葛根的皮先削了,等陈氏她们回来再给磨成浆。

一筐野葛根大约有几十斤,李青禾目前的小身板是扛不动的,就分两次拿到院子,拿出菜刀削皮。

“大姐,这是啥?”,剁完菜叶子后,在拌鸡食的小文问。

“这叫野葛根,做成葛根粉卖给药店或是杂货铺。”

“葛根粉好吃吗?”

“黏糊糊的,加糖就好吃,不加糖没味道。”

“哦”,听到要加糖小文就不感兴趣了,家里没有糖。

等李青禾把一筐子的葛根都削好皮之后,陈氏挑着一担莴笋回来了,还有扛着锄头的方桃。

李青禾赶紧洗手去炒菜,往锅里放点猪油,把蒜片放下去爆香,然后把菌子倒下去,翻炒一会儿,再撒些粗盐,把葱段也加进去,最后再翻炒两下,出锅!

真香,要是有辣椒就完美了,可惜,清石县都没有辣椒,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

晚上依旧是一人一碗稀饭,现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连吃着几天萝卜干和莴笋,如今吃到菌子,真是幸福感爆棚,菌子鲜美爽口,加上蒜片和四季葱的香味,好吃又下饭,吃惯现代美食的李青禾也被好吃得说不出话来,小文小武更是吃得头都抬不起来,。

陈氏见状好笑,对一旁喂菱儿的方桃说:“你快过来吃吧,等会儿再喂。”

菱儿吃不了太烫的稀饭,每次都要方桃吹凉才肯吃,陈氏索性让方桃先吃了。

农家人不舍得点灯,晚饭都吃得早,吃完饭了太阳还没有下山,李青禾让方桃帮她把野葛根切成一块一块,用石磨磨成浆。

石磨院子里就有一个,是以前李用捡回别人不要的,他自已修理一下,就又可以用了。

李青禾用一块干净的布,把残渣过滤出来,又让方桃帮打来一盆水,用布包紧残渣,不停地在盆里揉搓,把淀粉都洗出来,重复两次这个操作之后,就把残渣丢到后面去喂鸡。

“这样就好了吗?”方桃问。

“好了,静置一晚上,明天把水倒掉,下面就是葛根粉。”

“倒也不算难。”

“娘,我明天要跟奶奶去县城,你吃过早饭之后就把这些水倒掉,把粉拿出来晒哈”。李青禾叮嘱道。

“晓得。”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天黑之后,一家人早早就睡觉了,一夜无话。

……

外面的天还灰蒙蒙的,村里的公鸡还在打鸣,李青禾就被陈氏给叫起来。

“快起来,早点出门,去晚了我摊位就没了。”

“哦,好的”,李青禾翻了个身,片刻之后才慢悠悠地坐起来,打个哈欠,揉揉眼睛,再慢吞吞穿起衣服,期间陈氏又来催了一遍。

早饭还没吃就出门了。

李青禾背着一个大竹篓,里面是满满当当的菌子,上面用树叶掩盖着,陈氏则挑着担,上面是莴笋和鸡蛋,李青禾手里还抱着一个小包袱,是方桃给祖孙两烙的粗粮饼,留路上饿了吃。

村里不只她家去县城,还有好几户人家同去,每次陈氏都会跟相熟的妇人结伴。

“青禾丫头背上的是什么呢?这么一大篓子”,一个也是四十多的妇人问。

这个妇人是村南那边的,夫家姓冯,大家都叫她冯婆子。冯婆子性子爽朗,她儿子在一旁挑着一大担莴笋,而她只拎着一篮子鸡蛋。

“是昨日山上捡的菌子”,李青禾笑眯眯道。

“哟,咋捡的这么多呢?”

“去野驴沟捡的”,陈氏与冯婆子未出嫁时也是一个村的,从小就要好,倒也不怕跟他说实话。

“怎么去那个地方了,你们就不怕呀。”

“唉,家里快揭不开锅了,有甚好怕”,陈婆子仿佛忘记了昨天不愿意去的自已。

冯婆子也知道她们家情况,心里一阵唏嘘,再看着小小一个的李青禾,背着这么大的竹篓,便提出帮她背。

“谢谢冯奶奶,我还背得动”,或许是随了李用,她的力气还挺大的。

“那你背不动喊我帮忙哈。”

“好嘞”,李青禾笑弯了眼,对冯婆子的印象还挺好。

走得是官道,路很平坦,风吹过路两旁的竹子,竹叶沙沙作响,时不时还有马车和牛车经过。

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东城门,到了县城之后,李青禾祖孙就跟冯婆子兵分两路,冯家的菜和鸡蛋,都是别人订了的,不用她们自已摆摊卖。

陈氏带李青禾去到集市那里,给主管集市的小吏交三个铜板,就到老地方找摊位。

集市什么都有,有早餐摊子,有卖鸡鸭鱼的,有卖蔬菜的,也有卖农具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这会人还不算太多,陈氏很快就在老地方挑好了摊位,莴笋放好,又帮李青禾用树叶铺在地上,把背篓上面的鸡枞整理摆好,在把其他杂菌随意放一堆。

李青禾看得直乐,原来奶奶跟她一样,觉得鸡枞必须要有牌面。

陈氏在这里卖菜多年,积累了不少老顾客,一会儿就有客人上门,难怪要在一个地方找摊位。

......

《农门福女》作者:连三月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
点击观看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