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个潜水爱好者,去挑战史上最难深潜洞穴。
在水下 250 米处,却偶遇了一位死去的同行。
他们做了个愚蠢但热血的决定:带同行回家。
为此,他们自掏腰包,组建打捞小组,做好了充足准备。
然而,意外却接踵而至。
直到,最惨烈的代价发生。
01 突如其来的尸体
2004 年 10 月。
戴夫·肖(后面简称老戴)决定干一件大事。
他要挑战身体极限,打破自己此前 240 米的深潜纪录。
于是,他约上搭档唐谢利(后面简称老唐)。
两人来到了世界第三深的淡水洞穴:南非布须曼洞穴。
(图:布须曼洞穴)
老戴打头阵,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很快,他下潜到了水下 250 米处。
突然,意外发生了!
随着照明灯的移动,一个人影在黑暗中一晃而过!
老戴瞬间吓蒙了。
难道,是他眼花了?
他愣在原地,完全不敢挪动。
半分钟后,老戴硬着头皮将光线重新移过去。
一具尸体,赫然出现在眼前!
并且,这具尸体正在诡异地盯着他!
老戴的脑瓜子嗡嗡地,飞快闪过一连串的问号:
这里怎么会有一具尸体?
这是谁的尸体?
要知道,布须曼洞穴底部最深处距离水面有 253 米。
普通人,根本不会作死来这里。
因为,布须曼洞穴是世界上第三深的淡水洞穴。
它位于悬崖湖底,很少有人涉足。
湖面上,常年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绿色浮萍。
(图:布须曼洞穴)
想进入洞穴,必须先潜入湖底。
一般人,根本找不到入口。
而整个洞穴的形状,像一个花瓶。
要想进入洞穴内部,要经过一个瓶颈般狭窄的通道。
这个通道,一次只能过一个人。
在进入通道之后,需要继续下潜 40 米,才算到达洞穴内部。
非专业潜水员,第一关都过不了。
在洞穴内部,有一个巨大的空间。
(图:布须曼洞穴)
在这里,没有任何生物,安静得可怕。
周围都是无尽的黑暗。
所以,咱总结一下:
布须曼洞穴,位置十分隐蔽。
另外,它 253 米的深度,以及狭窄的通道,让整个洞穴,凶险万分。
因此,出现在这里的尸体,肯定不是一般人。
老戴极力克服恐惧,想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试图搞清楚这具尸体的身份。
这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具尸体,将会使他的人生,发生惊天巨变。
02 跨越十年的相遇
老戴快速向尸体游了过去。
他将头上的照明灯,对准尸体。
这时,老戴才看清尸体的情况。
这具尸体,准确来说已经是遗骸了。
他的头和手暴露在水中,只剩下枯骨。
潜水面罩,依然牢牢固定在头上。
胸部以下的部分,已经被泥沙掩盖。
破败的潜水服,还穿在身上。
这说明,这个人一定是专门来潜水的。
老戴忽然想起自己在湖边看到的东西,猜到了遗骸的身份!
下水前,老戴在湖边看到过一块金色的铭牌。
(图:铭牌)
上面写着:
怀念我们的儿子,德恩。
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阳光和欢笑。
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
如果有人看见我们儿子的尸体,恳求您能将他带出来。
老戴顿时明白了。
他居然找到了 10 年前失踪的洞穴探险潜水员:德恩。
德恩跟老戴一样,都是潜水爱好者。
1994 年,他在布须曼洞穴探险时,发生意外。
之后,德恩的尸体一直没有被找到。
他的父母,甚至出动了无人潜水艇进行打捞。
可依然,一无所获。
十年后,两个潜水爱好者,居然以这种方式碰面。
(图:戴夫·肖)
对于德恩的遭遇,老戴非常同情。
作为同行,他不忍看到德恩的遗骸,永远沉寂在这幽暗的洞穴里。
更不忍心看到那对父母,永远没法接孩子回家。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做了个无比大胆的决定:
接德恩回家!
老戴尝试将遗骸从泥沙里拖拽出来。
可是,累积了 10 年的泥沙,已经厚厚一层。
老戴非但没有成功,还激起了一层泥沙。
他的视线范围,一片模糊。
然而,麻烦还远不止这些。
由于老戴使用的是闭路循环呼吸器,发力时加快了呼吸频率。
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
而这,正是闭路呼吸器的大忌!
不过,老戴拥有多年潜水经验。
这点小麻烦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他立马平复心情,调整呼吸。
此时,老戴下水已经很长时间了。
如果再不返回,他就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减压。
没办法,老戴只能暂时放弃打捞。
(图:戴夫·肖)
不过老戴没有立马返回。
洞穴里,有很多之前的潜水员留下的引导绳。
老戴连忙将一根引导绳系在遗骸身上。
这样一来,下次打捞就能快速确定遗骸位置。
做完这些后,老戴开始慢慢上浮。
为了防止患上减压病(一种因为身体承受的外界压力变化太快导致的疾病),他上浮的速度非常缓慢。
8 个小时后,老戴浮出了水面。
整个潜水过程,他一共花费了 9 小时 40 分钟。
好消息是,老戴成功打破了自己的深潜纪录。
坏消息是,他没能带回德恩的尸体。
来到水面之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了德恩的父母。
老戴承诺,一定会将他们的儿子带回家。
可是,在水下 250 米进行打捞,难度极大!
单是将遗骸拖出泥沙,就不是简单的事。
何况,还要将它带出狭窄的通道。
不过,咱们的老戴是什么人啊?
他可是潜水界大佬!
老戴有着超过 300 次的下潜经验。
这些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解决。
老戴对自己的潜水技术,信心十足。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很快,他就要被啪啪打脸了。
03 万无一失的打捞计划
老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先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第一次打捞失败,是由于遗骸被泥沙压住。
老戴不知道,德恩在泥沙底下的身体是否完全腐烂。
他连忙向法医咨询。
然而,这种特殊的水底环境,就是法医也无法准确推断。
为了以防万一,老戴需要一个大点的「装尸袋」。
为此,他赶紧向妻子寻求帮助。
随后,老戴和妻子制作了一个用来装载遗骸的袋子。
紧接着,他又来到了潜水中心。
在这里,老戴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水下训练。
直到,他能熟练地在水中将物体装入袋子。
并且,耗时越来越短。
装载工具有了,接下来缺的就是帮手。
单靠自己和老唐两个人,肯定是行不通的。
老戴迅速召集好友,疯狂摇人。
作为圈内大佬,他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精挑细选之后,老戴成功组建了一个 9 人打捞小队。
其中,包括一名创下深潜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女子潜水员。
这个队伍,堪称潜水全明星队伍。
(图:打捞队)
这,就叫做专业!
人员集齐,又怎么少得了装备?
老戴特意准备了最先进的深潜设备:MK15.5 循环呼吸器。
这是当时,世界顶级的呼吸器。
当然,价格也是顶级的。
要知道,在当时的潜水工作中,普遍使用的还是开放式潜水器。
也就是通过气瓶吸气,空气在人体中发生氧代谢。
代谢的过程中,潜水员只用了含量极少的氧气。
其余的氧气会随着二氧化碳,排放到水里。
这就导致,大量氧气直接被浪费。
而 MK15.5 循环呼吸器,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一缺陷。
它有一个可以让呼吸循环的系统。
潜水员呼出二氧化碳后,闭路循环呼吸器会将其吸收。
随后,系统会补充一定的氧气,再由潜水员吸入。
这大大节约了氧气的使用量,避免浪费。
潜水员在水下停留的时间也更长了。
并且,闭路循环呼吸器周围不会产生气泡,视野更好。
在 253 米深的布须曼洞穴深潜,MK15.5 循环呼吸器是打捞队的首选。
为了避免突发情况,老戴还提前踩点。
他在水里,放置了 35 个备用氧气瓶。
岸上,他也找来一名医生,随时待命。
不仅如此,老戴更是制定了一个堪称完美的打捞方案:接龙式打捞。
(图:打捞接力示意图)
打捞小队的 9 人,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老戴打头阵,负责整个打捞计划难度系数最大的一步。
而这一步,正是他第一次打捞失败的那一步。
也就是,将德恩的遗骸从泥沙中弄出来。
完成这一步后,他还需要将遗骸装进提前准备好的袋子里。
最后,老戴就可以拖拽遗骸,慢慢减压上浮。
他和好搭档老唐相识多年,配合默契。
并且,他也下过一次布须曼洞穴。
因此老戴决定,让搭档老唐在 13 分钟后前来接应。
他会在下水 20 分钟后上浮,与下潜的老唐汇合,完成移交工作。
至此,属于老戴的打捞工作才算完成。
而其他人,也依次下潜到规定的位置,进行接应。
大家就像运动会上,接力赛跑那样。
只不过,他们把接力棒改成装尸袋。
在老戴的上浮过程中,其他队员会给他运送氧气瓶。
(图:戴夫·肖在布须曼潜水)
2005 年 1 月 8 日,一切安排妥当。
老戴带领打捞小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等老戴来到洞穴附近时,这里已经围满了人。
除了德恩的父母,还有前来助威的潜水爱好者。
当地媒体,更是架起了多个拍摄机位。
他们全程跟拍,记录这个潜水史上颇具意义的行动。
老戴完成热身后,奋力一跃,开始下潜。
彼时,他满怀热血,信心满满。
很快,他就要完成这个伟大的打捞计划。
在水底沉睡十年的德恩,马上就要和父母见面了!
然而,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迎接他的,是无底深渊。
04 一动不动的灯光
13 分钟后。
按照计划,该老唐下水了。
他早就穿戴好潜水装备,等候多时。
时间一到,他立马跳入水中。
这是老唐第二次下潜布须曼洞穴。
他得心应手,一切显得十分顺利。
......
【知乎】怎么看待极限运动?是不是作死?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点击观看
继续浏览有关 知乎合集 的文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