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男频】《大宋神探志》作者:兴霸天全文夸克网盘观看

时间:2024-12-21分类:小说浏览:25评论:0

大宋神探志

作者:兴霸天

简介:

穿越北宋仁宗朝前期,语文课本的大佬们还未崭露头角,正准备老老实实地考进士,争取成为璀璨群星里的一员,少年包拯的破案事迹传入耳中。

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疑惑解开?

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叫我继续追寻?

……包拯、展昭、公孙策,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出现在面前。

偏偏我还姓狄,先祖正是大唐神探,狄梁公狄仁杰!

要不……往神探的方向发展发展?

-----------------------------------------------------------------

━━━━━━━━━━━━━━━━━━━━━━━━━━━━━━━━━━━━━━━━━━━━━━━━━━━━━━━━━━━

想看最新完结小说?想看流行小说?想看最新电影?想看VIP热门电影?

最近书荒?剧荒?看看别人都下了些什么吧!

添加微信号:创课笔记(进资源群),每天分享无偿最新汁源,资源不断,~影视推荐~~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

免责声明:【本作品来自互联网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及时删除,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们及时删除 】

-----------------------------------------------------------------

第一章 先祖狄仁杰

宋。

河东路。

并州。

此地别称晋阳,后升太原府,虽然三者并不在一个行政层级之上,但三种称呼又都耳熟能详。

比如李渊晋阳起兵,是大唐的龙兴之地,又比如某位胖胖的演员,用洪亮有穿透力的台词,做出自我介绍:

“在下姓狄,名仁杰,并州人士,官同凤阁莺台平章事,加黜置使,兼幽州大都督,奉旨钦差提调幽州一切军政要务!”

狄进跟着族亲,走进狄氏宗祠时,脑海里就浮现出这一幕画面,默默一叹,满是怀念:“好想再看一遍《神探狄仁杰》啊!”

这不是胡乱联想。

他这一世的身份,正是山西太原狄氏子弟,这一脉尊前唐宰相狄仁杰为始祖,自唐初扎根于并州,至今已有三百余年。

听起来很了不得,但实际上在唐朝,太原狄氏就不是什么著姓豪门,福兮祸兮,唐末乱世,天街踏尽公卿骨,辕门遍挂权贵头的时期,太原狄氏也没有被乱军重点关照,族中活下了不少人。

当然,活下来归活下来,经过五代乱世,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社会阶层流动极快的宋朝,狄氏愈发衰败。

此番冬至祭,族中各房聚于此地的,只有零零散散的三十多人,无高官,无巨富,即便称作地方大户,都很勉强。

可就算如此,祭祖的步骤,仍然一丝不苟。

洒扫厅事,祭前一日沐浴,备时鲜水果并菜五盘,盏匙箸讫等各种器具,祭祀日着祭服,奠酒焚香,由宗子正式行祭:“天圣三年十一月初十,十四代孙狄元昌,昭告于狄氏之祖,今以阳至之始,追惟报本,礼不敢忘,谨备清酌庶羞之奠,尚享!”

狄进跟着族人,端端正正地行三献礼,仪态上已经完全适应。

事实上半年前,当他苏醒过来,发现自己来到宋朝时,人都麻了。

平心而论,他挺喜欢历史,喜欢那些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人生,那些惊心动魄的抉择时刻,还有那些令人惋惜的家国遗憾……

但爱好与亲临,是两码事。

农耕王朝的劳苦大众,向来朝不保夕,别说改朝换代的乱世,和平时期都是天灾人祸,官吏欺压,随便一个小小的变数,便能压垮辛苦耕作的一家。

而狄进目前的身份,就是一个空有祖上威名的普通士子。

但没办法,只能努力适应,然后为自己找寻新的出路。

三献礼完成,祭祖告一段落,众人退出祖祠,回到正堂。

各房长者入座,叙旧闲谈,小辈站立。

狄进本也是静候的一员,但主持祭礼的狄元昌目光落了过来,却是露出笑容:“仕林!”

狄进上前行礼:“大伯。”

他虽未及冠,但已经取了表字,唤作仕林。

表字往往由名演化而来,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也有期盼之意,这仕林二字嘛,说得文雅些叫仕途平顺,拔萃翰林,直白些就是想中进士,想当官!

此时狄元昌就是此意:“仕林啊,你天资聪颖,自少笃学,手不释卷,我并非饱学之士,考校不了你这位神童的学问,却是时时盼着你高中……解试将至,温习备考,万万不可懈怠啊!”

后世熟悉的明清科举,一共要考六场,而宋朝只有三场,一场是地方上的解试,一场是中央礼部举行的省试,最后一场就是见皇帝的殿试。

相对而言,解试和省试更加关键,这第一场解试其实在秋天举行,距今还有大半年,但对于盼着出一位进士的狄氏族人来说,确实是迫在眉睫了。

尤其狄进,还是货真价实的神童,中过神童举的。

神童举的官方名字叫童子科,在唐朝时便有,到了宋朝更受重视,名臣晏殊就是从中脱颖而出,赐同进士出身,入了宋真宗的眼,宠爱至极,一度当成干儿子培养。

如今三十六岁的晏殊,已经是枢密副使了。

这個榜样激励了无数人。

狄进在九岁那年,就作为并州的神童,被举荐入京考试。

他通过了考试。

可惜神童举考验的毕竟是孩子,“命官、免举无常格”,即便通过考试,也只有极少数特别拔尖的,会直接授予官职,大部分只是得到铨选的资格或财物的赏赐。

狄进就是后者,获得了朝廷赏赐的布帛和钱财,然后一切如常……

没有官身,回归原州,读书、进学、参科举、中进士,好好努力吧!

但经此一来,终究有了一层光环,不少亲族都将他当成振兴家族的希望。

“把一族的希望寄托在一位十五岁的少年郎身上么?也对,这个时代的进士,确实有这样改变一族命运的能力!”

迎着一双双热切的眼神,狄进作揖:“小侄不敢有丝毫懈怠,自当全力应试,以光门楣,然……”

他顿了顿,微微低头,欲言又止。

狄元昌立刻道:“可是有难处?一家人在此,不必介怀,尽管道来!”

另一位叔伯则叹气:“六哥儿的家我去过,太贫苦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皆有所缺,油灯更生烟气,熏坏眼睛,我家中有烛火,明日就送去!”

又有族人道:“那福建印坊的书也不成,该用国子学的出品,我家中也无甚钱财,但买书的钱,从来不省,六哥儿若要借书,尽管来我家!”

说到学习,大伙儿可都来劲了,七嘴八舌。

哪怕家中条件一般的,都愿意尽力相帮。

高考前的学子,地位向来是最高的!

狄进也不客气,正式提出要求:“今文坛有西昆体盛行,词章艳丽,用典精巧,我所在的学馆先生,却不擅此文风……”

狄元昌恍然:“仕林之意,是缺名师教导?”

狄进颔首:“我想入晋阳书院听学。”

在宋朝,私塾或学馆偏向前期教育,各地书院则从咿呀开蒙,到大儒辩论,无所不包。

但在范仲淹大兴文教之前,书院的门槛普遍较高,太原地区的晋阳书院,就类似于顶尖的私立学校,想去那里听课可不容易。

堂中为之一静,许多族亲为之默然,不是不热心,实在是帮不上这个忙。

狄元昌则思索了一下,与另外两位叔公交流了一下眼神,沉声道:“仕林确实该去书院,我狄家之势固然不比从前,但还有些薄面,当去求来名额!”

狄进真心实意地躬身行礼:“谢诸位长辈!”

天圣三年,是公元1025年,仁宗朝前期,太后刘娥当政。

宋朝开国至今六十余载,社会趋于稳定,但西夏之势已成,李元昊野心勃勃,磨刀霍霍,而签订澶渊之盟的辽国也蠢蠢欲动,想要南下掠夺,只是碍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再起兵戈。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平和的年代,造反成功率不是完全没有,但真的不太大,毕竟在主基调昏暗的封建时代大背景下,普通老百姓只要能活得下去,都会默默忍耐。

现阶段的宋廷,还没有那么不当人。

即便如此,狄进依旧不想当风险系数巨大的封建小民,在初步适应古代生活后,规划的人生之路,就是考进士。

老生常谈,但确实是堂皇大道。

后世考公人要花多少心血,现在的进士,相当于处级官员的选拔,亦或是遴选中科院院士,一旦高中,何等荣光!

学习不为别的,终究是自己出人头地,衣食无忧。

待得走出大堂,狄进朝向祖祠的方向,再度躬身一礼。

当年您老被称为斗南一人,如今作为后辈,也不能埋没了先祖的威名……

上进!上进!

第二章 铜钱油花

离开狄氏宗祠,跟着车马回到阳曲县外,与亲族分别,狄进独自入城,行走在街道上,步履轻快。

他大袖襕衫,有股文翰之气,眉毛又锋利秀挺,英气勃勃,引得行人侧目。

这些打量的视线里,并不全是友善。

晋阳不仅是大唐的龙兴之地,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北汉开国皇帝刘崇,都在晋阳称帝,从此有了“龙城”的美誉。

但正因如此,据传赵光义灭亡北汉后,由于担心晋阳再出“真龙天子”,放火烧毁晋阳城,并下令决汾水、晋水冲灌,彻底将其摧毁。

晋阳城本是并州中心,城被毁了,一州治所先是转移到了榆次县,但榆次县太小,数年后又转到了阳曲县,由开国名将潘美扩充范围,筑造城墙。

偏偏这里不仅管辖并州一地,还治理着整个河东路,扩充后的阳曲县根本没有那么大的体量,一下子又涌进了那么多人,治安顿时变得严峻起来。

狄进此时,就专挑人流量大的街道,不走偏僻小巷。

并非胆怯,有些麻烦冲突,能省则省。

“俺的钱!俺的钱!”“胡说!分明是豪客给俺的赏钱!”

正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前方突然传出的骚乱,将狄进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那里已经围着一圈人,正中站着一位青袍官员,曲领大袖,下裾横襕,腰间束着革带,相貌平平,倒是胡须十分漂亮,显得格外精神。

此时这青袍官员就对着争辩的两人道:“你们休要聒噪,钱到底是谁的,本官自有主张!”

说着,他又朝着四周拱了拱手,朗声道:“本官潘承炬,忝列曲阳县尉,巡查治安,缉私捕盗,现今这两人各执一词……”

他指着一个五大三粗,满脸横肉的汉子道:“这个人,是马行街西头的郑屠户,扬言遗失了八百文钱。”

又指向另一位十二三岁,眼神灵动的少年郎:“怀疑是这丰乐楼的林索唤(外卖送餐的伙计)所盗,但这位索唤有言,钱是豪客赏他的。”

“现两人各执一词,都没有证据,证明这吊钱,是自己所有!”

围观群众终于听明白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哪有客人赏这么多?”“定是個小贼!”“那郑屠户也非善人,凶恶得很,难说哩!”

“到底是谁的钱,本官自有法子辨明!”等到周遭百姓了解了情况,潘县尉轻抚胡须,自信满满地下令:“去,寻一盆水来!”

很快亲随挤开围观人群,端来了一盆水,潘县尉当着众人的面,指了指清澈的水面:“将你们争执的铜钱各丢三十枚进去,谁撒了谎,立见分晓!”

屠户和索唤手中都捏着半吊铜钱,不敢违抗,各自照办。

“噗通!”“噗通!”

一枚枚铜钱入水。

围观者个个将脖子伸长,场面一时间安静了下来。

相比起他们的好奇,狄进瞅了几眼,就没了兴趣,准备直接绕开。

但这条街道并不宽敞,前面又堵了太多人,他想了想,干脆走入街边熟悉的书铺中,询问道:“新版的《西昆酬唱集》有售了吗?”

书铺看店的是个十岁左右的童子,此时也在门前看热闹,听了声才转回铺子:“原来是狄郎君,实在见谅,小铺内还是老版。”

狄进有些无奈。

西昆体是这个年代的一种诗歌流派,最初得名就是因为《西昆酬唱集》,由十七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

这部唱集一出,在文坛越来越追捧,学子们纷纷效法,自然而然的,对科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甭管后人是否抨击西昆体一味追求华丽,失之空洞,这都是现阶段最佳的应试选择。

偏偏有了先知先觉,也不好办,连弄一份最新的“教材”,都十分困难。

“真的怀念网上一搜,什么资料都能查阅的便捷啊……”

狄进想着自己的仕林前程,在铺内闲逛起来,冷不防那小童凑近问道:“狄郎君,你的《苏无名传》有新篇章了么?”

狄进怔了怔,摇头道:“闲来练手之作,早就不写了。”

童子大为失望:“为何不写啊,苏无名是真神探,外面那位官人,不正用铜钱油花的法子么?若是铜钱上沾满油渍,定是屠户的钱了!”

狄进微窘。

能不能别提黑历史?

他穿越之初,想当文抄公来着。

最能声名鹊起的,自然是诗词,但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唐朝的通榜、行卷、请托等弊端已经被革除,就算借助诗词扬名,于科举也并无益处,否则柳永不会考了三十年,暮年及第,还是靠恩科中举……

不抄诗词,他便瞄准了小说,比如四大名著,可包括《西游记》在内,这些著作都有着一定的政治风险,最后联想到这一世的先祖狄仁杰,何不写写《狄公案》之类的探案剧作,应该也有市场。

出于尊重,哪怕小说里面是正面形象,也不能用狄仁杰作为主角,便有了苏无名。

苏无名是唐朝小说集《纪闻》里的人物,有可能是真实的湖州别驾,也可能是古代第一位杜撰出来的神探,与狄仁杰其实并无交集,但后世一部电视剧将之设定为狄仁杰的徒弟,狄进也做出了相似的设定。

写作过程很顺利,狄进除了对历史感兴趣外,也很喜欢探案类小说,有着一定的功底,以唐传奇、宋话本结合的形式,写了两卷《苏无名传》,每卷两到三个案子,环环相扣。

野心不大,与城内书商合作,赚一笔钱财,以供科举之路,就心满意足了。

结果却让狄进明白,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

城内各大书肆对于《苏无名传》这种新奇的话本,很是喜爱,但让他们刊印出售,却都没了兴趣。

没办法,受限于当地的印刷成本和生产效率,民间刊印的书籍中,与科举相关的类型,是唯一能够盈利的,传奇话本写得再好,也只能在极小范围内传播,想要牟利太难了。

所以文抄之路被狄进果断放弃,最后倒是这书铺小童看得津津有味,不断催更,现在还学以致用:“郎君快看,果真和苏无名的手法一模一样呢!”

“有油!有油!”

此时围观者们已经发现,随着铜钱入水,一缕细细的油花,慢腾腾地浮出了水面。

潘县尉抚须微笑,胸有成竹:“现在你们还有何争执?”

屠夫大喜:“俺明白了,俺手上有油,钱上才会有油!这是俺的钱!”

少年索唤同样大喜:“那豪客吃得满手都是油,随意丢过来的赏钱,自然沾着油,这是俺的钱!”

话音落下,两人又瞪向对方。

屠夫吼道:“俺整日卖肉,手中才有了这么多油!”

少年索唤急中生智,指着围观者:“有这点油花很稀奇么?你让他们也丢些铜钱下去,看看有没有油花!”

“官人!官人为小民作主啊!”

眼见两人再度争吵起来,最终齐齐向自己求助,潘县尉的表情僵住了,喃喃低语:“这法子不好使么?那黑炭在书院时,怎能一眼就断定谁是贼人呢?”

第三章 狄氏家传武器,锏!

“现实探案,和话本桥段,从来就不是一回事的。”

不远处的争吵继续,狄进被小童拉到书铺门前,观看着这尴尬的一幕,暗暗摇头。

古代民间故事里,狄仁杰、寇准、包拯、刘伯温、海瑞……这些历朝历代的能臣,都断过类似的案子。

后世影视剧里,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和神断狄仁杰,也都通过类似的桥段,来展现主角的机智。

但这个铜钱油花的法子,其实并不严谨,更注重细节。

他写的《苏无名传》里的剧情,是这么设计的。

樵夫和专卖羊肉的屠夫,因为一千钱起了争执,双方都说这钱是自己的,恰逢苏无名路过,想出一个法子,让人拿来柴火,烧了一盆水,再将铜钱倒入水中。

铜钱入水后因为受热,很快有一层油花飘了上来,苏无名再凑过去细细一闻,闻到了一股羊膻味,由此判断,钱是屠夫的。

这中间有两个关键点。

其一,水要受热,才能在短时间内煮出明显的油花,这点和热水洗油是一個道理,如果简单地拿一盆清水,把铜钱往里面一丢,并不会有显著效果。

其二,孤证不立,单个油花并不能说明问题,手中的铜钱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沾了油,唯有加上羊膻味,铜钱属于卖羊屠夫的论证,才算基本成立。

断案不能仅靠一个细节,就草率地给出结论,如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演绎法,都是一种溯因推理,不确定性非常多,而现实中的断案,更需要多重证据,才能得出一个结论。

现在这位潘县尉显然就坐了蜡,随着屠户和索唤的争吵声越来越激烈,旁边的百姓窃窃私语的声音也大了起来,颇有些嘲笑之意。

“这是一位好官啊,别的官人,哪会理我等小民的死活?”书铺小童见了有些不忍,看向狄进:“郎君,你是神探,帮帮这位官人吧!”

狄进摇头:“我不是神探,你也不必着急,县尉有缉捕查案之责,真正的贼人是逃不过审问的。”

这边话音刚落,那头潘县尉回过神来,冷哼一声,手掌挥了挥:“将他们俩人带回衙门,本官亲自审,看看到底是谁偷了谁的钱!”

此言一出,别说屠户和索唤脸色变了,围观的百姓都倒退几步,刚刚还密集的人群,很快就散开了。

少年索唤身体哆嗦着,但手中依旧紧紧捏着那份铜钱,不愿松开,而屠户身躯一晃,直接朝后退去,囔囔道:“这钱俺不要了……不要了!”

潘县尉眼睛一眯:“由得你么?带回去!”

眼见衙役左右逼了过来,屠户双腿一软,吓得跪倒在地:“这不是俺的钱,俺见这小子得了赏钱,想要贪下……求官人饶了俺吧!”

围观者一片哗然,少年索唤如释重负,跪下高呼:“官人明断!官人明断!”

潘县尉呆了呆,但很快露出笑容,抚须赞叹:“不愧是我!”

唯独书铺小童最是愕然:“这就破了?”

狄进毫不奇怪。

屠户这一跪,就体现出封建百姓对衙门深入骨髓的恐惧,一旦进去,吏胥盘剥,就远远不是几百文能够脱身的了,别说县尊县尉,即便是衙门的一个小吏,往往都有让小民破家的手段。

所以他现阶段的努力,就是摆脱小民的身份!

“告辞。”

趁着人群散开,狄进招呼了一声,走了出去。

相比起他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街道的尽头,书铺小童意犹未尽地看着县尉教训了屠户,又对着千恩万谢的少年勉励了几句,脑海中生出一个念头:“这官人终究是愿意为我等作主的,可惜笨了些,若能学得苏无名的本事,该有多好啊!”

……

“六郎!”

“六郎回来啦!”

大半个时辰后,狄进拐进了城西的小连子巷,他家就在巷子尽头。

而一进巷子,两边的招呼声就不断,一张张或热情,或讨好的笑脸迎了过来。

狄进一路招呼着,神情平静。

因为这不是人缘好的体现,恰恰相反,自己一贯深居简出,与街坊邻居并没有多么熟悉。

邻居们的热情,完全是冲着他家中另一个人去的。

家门遥遥在望,狄进的视线又转向一边,与一位马车前的汉子对了个正着。

汉子一身黑衣,腰间系着一根大带,背脊挺直,眼神剽悍,一看就不是普通百姓。

此时见到,汉子似乎还想走过来打招呼,马车里面却传出声音,他侧耳聆听后,远远抱了抱拳,翻身上了车架,扬起鞭子:“驾!”

狄进停下脚步,目送马车远去,微微凝眉,走进家门。

他的家其实还蛮大的,但由于人丁稀少,许多地方都没有打理,连正堂处都有些简陋,一副懒得收拾的样子。

最为干净整洁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狄进的书房,另一处就是后院的练武场。

此时狄进刚刚来到后院,迎面一道黑影就呼啸着飞了过来,他提气运劲,探出手掌,准确地将其握住。

即便有所准备,接住的时候,狄进的手腕也猛地一沉,不得不身躯一旋,卸下力道。

等到手腕一转,飞过来的黑影才露出了真面目,却是一条长鞭型的武器。

......

【男频】《大宋神探志》作者:兴霸天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
点击观看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