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金手指+无空间+家庭温馨+无奇葩】
【男主基本靠自己勤奋一步一步往上走的】
【男主专一,女主会出现得比较晚,前面科举后面官场】
【此书不强行降智,不圣母不白莲花】
21世纪县城公务员的许行丰,突然胎穿成为农家子,哥哥们都夭折了,作为家中独苗苗,承担了家族兴旺的重担,自认为无法受种田之苦,选择走上了科举之路,本只想考个童生,改善家庭生活,蓦然回首,却已位于无人之巅。
第1章 胎穿
刚被通知要升职的许行丰走在人行道上,感叹自已这样的大喜事也没有人能够分享,不免多了几分忧伤,想着要是没有十年前那场车祸,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都会陪着自已庆贺,越想眼睛越酸,越想再见一次他们。
来不及再次感叹的许行丰突然被人打了屁股,气愤不已,这谁这么不讲文明呀,开口便要训斥,却发现自已发不出话了,而是哇哇哇的大哭声。
许行丰直接懵了,这才反应过来这声音居然是从自已身体里发出来的,这什么鬼,而且发现自已居然看不清东西了,看什么都雾蒙蒙的,自已这是瞎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哎哟,老嫂子,恭喜恭喜,是个大孙子呢,看这哭声就知道是个强壮有力的,。”
“好好好,麻烦你了妹子。”
这什么鬼???自已这是胎穿了?谁来告诉他呀。
许行丰自已缓了几天,或者说被迫缓了几天,才缕清了事情,自已当时想念父母他们,不想自已孤孤单单一个人,没想到老天直接给他来了个车祸,帮着他不孤单了。
许行丰现在只想骂天,奈何不会说话,是的,他还被这老天给来了次投胎,奈何桥什么的都给省了,直接就是个关机重启。
现在眼睛还是什么也看不着,不过可能是小孩子的原因,听力是非常好的,听着这儿的称呼,许行丰猜测自已极有可能投到了自已家乡的古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儿的话跟自家方言一个调,但称呼之类的都是古代的,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总感觉这里的爷爷奶奶和爹娘的声音都像自已爷爷奶奶和爸妈的。
现在只想赶紧把事情弄清的许行丰连被迫喂奶这种屈辱的事都能忍了,在许家人的眼里,直接认为孩子能吃听话,高兴得不行。
过了一个多月,许行丰终于能清晰地看清东西了,许丰言看着此时抱着自已叫心肝的年轻妇人,眼泪控制不住的就流了出来。
“哎哟,儿子饿了是不是,乖乖乖,喝奶奶,”说着许行丰来不及反应的小嘴就被塞了奶,本来就哭得激动,再加上奶水,直接把许行丰呛得不行,小脸都红了。
但年轻妇人只顾着喂奶,用手带节奏的拍打小孩子的后背,哪里看到了这些,幸好许行丰身体里是个成人的灵魂,不然估计就要成为被奶呛死的憋屈鬼了。
许行丰终于被抱起来喘了口气,看着抱着自已的娘,心里笑着吐槽:老娘,你是不是一直这么虎呀,上辈子是,这辈子也是,不过真好,我又是您儿子。
柳氏看着自已胖嘟嘟的儿子对着自已笑,高兴得不行,抱着就是一顿香,许行丰配合着咯吱咯吱的笑,半点没有卖萌的羞耻感。
许行丰通过这半年来爷爷奶奶,爹娘的对话,基本就弄清了现在这个家庭的关系和状况,这得益于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爹娘都觉得自已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所以说话当然是不带禁忌,啥都知道了。
现在是啥朝代,许行丰是不知道的,因为这个家里从来就没提过,这个倒也正常,看着家境就知道是普通农家,不会去特别在意朝代问题。
爷爷这辈子还是姓许,人称许老头,今年42岁了,别看这年岁在现代还是壮年,在这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多岁的年代,四十二岁已经是黄土埋脖子的年龄了。
奶奶王氏今年也有四十岁了,上一世,爷爷奶奶就只有爹一个儿子,但在这个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显然是不可能的。
奶奶生了儿子四个,女儿一个,这个数据在古代农村算是很普遍的了,不过古代生存率不高,应该说极其低,所以大家只会想着多生,这样存活下来的子女会多些。
奶奶的儿女里只有二伯夭折了,这也是奶奶经常炫耀的事情,现在这个时代连对半存活率都没有,所以奶奶经常觉得是自已的带孩子方式的功劳。
大伯许发富今年二十五,大伯母万氏二十三,两个人育有两子一女,可惜两个儿子都没了,现在就一个5岁的女儿大丫。
许行丰的父亲许发贵今年才85,母亲柳氏才17,但许行丰并不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第一个也是个男孩,但刚出生没一个月就夭折了,这也就是一年多前的事。
小姑许小花和小叔许发运是龙凤胎,所以两个人身体明显弱些,今年都才7岁,算是爷爷奶奶的老来子了,爷爷奶奶也特别疼爱些。
所以许老头和王氏现在的孙辈里就许行丰一个男孙,其余的孩子都夭折了,可不就显得许行丰宝贝了许多,特别是王氏生怕许行丰和前头几个孙子一样没了,直接告诉柳氏,孩子等不吃奶了,就要自已带。
柳氏倒是没什么不乐意的,亲奶奶还怕带孙子不周全?而且柳氏也觉得王氏带孩子很有一套,不然为什么丈夫他们那一辈存活下来了这么多兄弟,所以在毫无争端的情况下,许行丰1岁就跟着王氏了。
一眨眼许行丰已经来到了这个地方四年了,由于爷爷奶奶和爹娘都是自已心心念念的人,加上熟悉的语言,他倒是很适应这儿,唯一的不好就是这儿真的太穷了。
许行丰毕竟是成人的芯子,所以求知欲爆棚,从9个月努力自已打通了说话的技能后,就努力让家里适应他懂事早熟的这个人设。
他经常问爷爷他们一些问题,从一开始的家里在哪里,到后面的这里最厉害的人是谁,说白了就是问皇帝也就是所属朝代。
许老头他们一开始还觉得小人儿问题怪多的,后面发现孙子真的比其他孩子懂事好多,就都归功于一万个为什么了,也都愿意认真回答许行丰的问题了。
许行丰这才知道这个朝代是历史上不曾出现的,是在宋朝之后突然拐了个弯没有元朝,而是现在的南朝,皇帝还是我们汉人的。
南朝现在已经是第三位皇帝当政了,所以政权基本稳固,天下太平,现在的徭役赋税都算是仁政了,农民也基本能吃上饱饭,算是一片繁荣景象。
第2章 收入
而许家是在处于南方的湖地的四通县周边的清水镇,距离县城只有半个时辰不到的路程,许家有水田十亩,荒地四亩。
此处都是种植稻谷为生,此时的稻谷一年只能有一次收成,一亩田也不过三石稻谷的收成,此时的稻谷的计量单位是升,斗,石,进制为十,一石为后世的一百二十五斤左右,产量低下可想而知。
一开始许行丰听到自家有十亩水田还想着挺多的,后来听到了这产量,瞬间觉得食不果腹。
不过南朝现在的当政者景初帝仁爱百姓,赋税不高,一亩水田只收取一斗米的税,相当于只占收成的三十分之一,荒地只收四升米的税,真真算是仁政,这也是当今百姓能够吃得到饱饭的原因。
但就算是粮税这般低,许行丰这几年把家里的收入和开销总和,也能够发现农家的日子过得拮据。
娘前年生下了妹妹二丫,现在大伯母肚子里的孩子也快出生了,家里总共加起来十二口人,田地加荒地一年出产粮食三十六石左右,这粮食还得椿成米才能吃,得到的米不过二十四石左右,糠是家畜的粮食,人是不吃的。
除掉粮税,只有二十三石粮了,家里一年就算是半饥半饱省着吃,怎么的也得十八石粮,余下的五袋才可拿去县城卖钱,现在的粮价一石七钱左右,可得三两五钱。
家里每年养猪两头,现在的猪吃的是糠加猪草,长得慢,到年尾也不过一百四十斤左右,除掉买猪种的钱,两头猪也就赚一两八钱左右。
家里养的鸡和鸭基本都不过做的添头,年头到年尾精心养着最多也就赚半两银子,还很是累人。
以上这些还得老天给饭吃,风调雨顺的,不然遇到天灾,只有饿肚子的份,不过湖地一直都算水量丰沛之地,倒是很少有干旱的时候,但有些年份遇上大水,损失些粮食,也是难免的。
许行丰算来算去家里最多一年结余五两银子,这还是家里基本不怎么买新衣裳,除了过年过节也见不到荤腥才勉强得来的,所以他深觉这种田真是又累人又没出路,这也让只有四岁的他坐在门口一边叹气一边思考了无数遍人生。
“丰儿,奶奶的乖孙耶,怎么坐在这门口石阶上,别凉着了,”这世许行丰还是自已原来的名字。
也是凑巧,听说许家祖上不知往上多少辈原是出过举人的,为了显示许家是耕读之家,就取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这八字作为派别,这耕读倒是没传下来,不过这八字倒是一直作为许家取名的依据,而许行丰正好这一派是行字,又以丰取五谷丰登之意。
许行丰看见家里人都从田地里拿着锄具回来了,赶紧跑到厨房提了凉开水出来,给每人都倒上一碗。
“奶奶,没事呢,我刚刚喂完鸡鸭,就坐了会,不会凉着的,你放心,”
许家看着粉雕玉琢的小行丰,都纳闷自家这孩子怎么长的,要不是身上穿的旧的短打,这样貌比上城里孩子还要胜上几分,又懂事贴心,全家都偏爱了几分。
“柳氏,今天你做饭,待会做个蒸蛋,让丰儿好好补补,”柳氏本就把唯一的儿子看得跟眼珠子似的,现在婆婆明着说给儿子食补,哪里有不答应的,连声应是的去了厨房忙活。
万氏是有些意见的,毕竟隔三差五的婆婆就要弄个鸡蛋给侄子,这一大家子没分家,给了这个,那个必定就要少点什么,但又想着自已这次怀孕,婆婆也是经常看顾,快临盆了婆婆更是发话自已在家做点散活就行,这样想着倒是平衡了许多,只愿这次肚子里的是个儿子。
柳氏做活利索,没一会就把饭给做出来了,王氏一直说怕大家争抢不像样子,所以吃饭都是王氏分食,许行丰一直觉得这是自已奶奶为了显示自已权利。
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家里的主劳动力,爷爷大伯爹都是直接每人一大碗黏糊的粥,然后肉菜也是紧着他们,毕竟做活全靠他们了,没有点油水不行。
然后就是王氏柳氏万氏小姑小叔和许行丰了,都是大半碗粘稠的粥,然后加上肉菜的一点残余,王氏和柳氏还有小姑小叔是要下田干活的,算是大半个主劳动力,万氏是怀孕了,而许行丰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孙,自然待遇一直不错。
最后才是大丫二丫,都是半碗粥,然后只有一些蔬菜,肉是不可能有的。
许行丰还有一碗独自享用的蒸蛋,他毕竟不是真的小孩子,不可能真的心安理得的接受这种特殊,不过在这个劳动力生产时代想改变重男轻女是不可能的。
他也只能尽可能的对家里的女孩子好一些,不过他也注意到了自家奶奶其实也就是看重自已一些,也没有真正苛待大丫二丫她们。
他首先勺了一勺子蛋给大丫,又勺了一勺给二丫,一开始王氏还舍不得,要知道蛋是金贵物,拿去县城里卖能卖一文一个。
不过许行丰最懂自已奶奶了,毕竟是她带大的,所以在王氏还没来得及开口前,就把她拉到一边劝着了,说自已吃不好,这样容易变得娇气,有好吃的就该大家一起吃,以后自已赚钱了,给王氏买好多好吃的。
这话要是换成别人来说保准讨不了好,不过换成许行丰就不一样了,王氏听着只觉得自已乖孙懂事,知道心疼自已,这反对的话自然就说不出口了,对于许行丰每次分吃的,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全当没看见,免得心疼。
万氏也是因为侄子每次有好吃的,都第一个分给大丫,看侄子也亲热了几分,觉得是个懂事孩子,不知不觉中,这两房关系倒是越发融洽了些。
大丫大些,懂事些,知道这是堂弟照顾自已,倒没有觉得自已被家里轻视了的想法,毕竟比起自已的那些小姐妹,自已能吃到饱饭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所以平常对着许行丰是跟亲姐姐似的。
二丫还是个小萝卜头,扎着两个小揪揪,只知道有好吃的就笑眯眯的赶紧吃了,也不知道这么多的官司。
大家吃完饭休息了准备去干活的时候,西间那边突然传出了大伯母的呼喊声。
“发富,娘,我好像要生了,”王氏听了这声音赶紧打发大伯去请产婆,然后又叫大丫烧水,然后就叫其他人都去做农活。
第3章 三丫
很快给许行丰接生的刘老婆子就来了,大丫忙活着烧水,许行丰也帮忙把水从大锅里给勺到桶里,家里几个人忙得团团转。
由于这是大伯母第四胎了,没一个多时辰,就听到早就准备好的产房里传来了声音,“老嫂子,是个女孩,恭喜恭喜。”
许行丰在厨房都能听出刘婆子这恭喜的勉强,毕竟都知道大伯膝下到现在都没个儿子,大伯今年已经二十九了,马上就是而立之年,在古代已经是可以做祖父的年龄了。
没有儿子,在古代总是要被人嘲笑的,说是绝户,家里都十分期盼这胎是个儿子,没想到却是个女儿。
“孙女也好孙女也好,”王氏勉强笑着说出这话,她是期盼万氏能生个儿子,这样老大以后也能有个摔盆的,毕竟老大和万氏年龄都不小了,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
许行丰从厨房出来就看见大伯低着头颓废地蹲在产房外,他看着也不是滋味,这年代重男轻女是必然的,毕竟男孩子力气大,可以顶门户,大伯和爹兄弟感情好,对自已也跟亲儿子一样,但凡去了县城就不忘给自已带零嘴回来。
晚上许老头一行从田地回来,看见家里没点喜气,就知道生的是个丫头,也是叹了通气,家里晚上吃饭气氛都不对,而且大伯母下午还哭了一通,还是大伯去劝了好久才好的。
许行丰不由得越发感谢自已是男儿身,同时也不免感叹这个世道女孩子的不易,只觉得别家女孩子他是管不着了,但自家女孩子,自已一定要努力对她们好。
晚上吃完饭他就在院子里围绕着跑了起来,这是他看古代夭折率太高了,就知道营养不够抵抗力低下致的,吃食上没办法改变,但他可以多运动提高免疫力呀,所以一岁多开始他就饭后半小时围绕着院子慢跑。
一开始家里还不让,怕他发汗受凉,后来发现拦不住,而且似乎身体越来越壮实了,就由着他了。
可能也真的是运动起了作用,他从运动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过发烧之类的,感冒倒是有过两次,但烧点热水,泡个澡就好了。
他在院子里跑着,跑到东间的时候,突然听到自已爹娘说话的声音,而且还是有关自已的,他停了下来,在床下尖着耳朵听。
“二郎,你说我们送丰儿去上学怎么样?”
“上学?他才几岁呀,懂个啥,而且读书哪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这村里有几户是能送孩子去读书的?听三叔说他家发文这花销大着呢,我们哪里有钱?”
“丰儿哪里不懂了,你看他那么懂事的孩子,你舍得他以后跟咱们一样以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呀,多辛苦你不知道呀?”
“懂事是懂事,但这跟读书有什么关系?而且咱们是庄稼人,不都这么过来的吗?”
“你是不是傻?你不想想,大哥那儿子,养到7岁居然也没了,他之前多壮实一孩子,还不是在田里帮着拾谷子,淋雨闹了的,要是丰儿有个好歹,我们还活不活了?”
屋里好一会没有声音,许行丰知道这是娘的话说到爹心窝子里面去了,其实他自已也想了好久。
觉得自已不是种田的好手,也受不得种田的苦,最主要是种田还没什么出路,加上上辈子怎么说也读了个大学,也干了好多年有关文书的工作,想着自已最擅长的还是读书。
但是确实一直没想好怎么跟爷奶他们提出自已的想法,毕竟在这个村子里好像就七八户送孩子读书的人,还都是送着孩子学个一两年识些字,好出去找事做的。
所以说读书在这个朝代是顶奢也毫不夸张了,而且如果自已想读书,肯定是公中出钱,这就不仅仅是自已和爹娘的事了,而是一大家子的事了。
“你说得也对,但是家里的情况你也不是不知道,哪里有钱送丰儿去读书?大哥大嫂还有小弟还不得有意见?”
“你这傻子,小叔子虽然跟儿子隔了辈,但平时亲得跟兄弟似的,哪里会有意见,至于大伯哥,要是大嫂这胎生的儿子,那还真不好说,但是这不是老天天意?
现在大哥没有儿子,以后说不定还指着丰儿呢,只要丰儿乖巧点,以后敬重大伯哥,大伯哥肯定也是愿意的,大嫂现在哪里敢多说什么?
至于钱,你这些年去外面打短工,除去交去公中的,我这也存了快一两了,爹娘那肯定是不止的,这些年家里的孩子没怎么增多,劳动力又不少,肯定存了些,送丰儿去读个两年的钱肯定是有的。
再说了,你看看咱们丰儿哪里像在地里刨食的,平时懂事得不行,长得又好,要我说要是丰儿去读书,说不定以后能考个童生回来,也能当个村长里长,以后你还不就变成老太爷了。”
许行丰听到这就回房间了,知道自已爹肯定会被娘的话说动。
许行丰发现自已爹娘变得越发勤快了,爹忙完了农忙又跑去县城做短工了,娘每天抢着做家里里里外外的事,只叫大伯母好好养身子。
他知道爹娘这是为提自已读书做铺垫,心里感动得不行,他本来也待大伯父亲近,近期看到大伯因为三丫的事闷闷不乐,就经常陪着大伯,跟大伯说话。
八月末饭桌上,“爹,娘,我和发贵想着送丰儿去读两年书,不知道你们觉得怎么样?”
柳氏把话一抛出来,桌上霎时就静了,许行丰作为当事人由于太小没有发言权,不敢说话。
他默默关注着长辈们的脸色,其实都挺明显的,小叔和小姑明显对这个新鲜提议只是震惊,但没啥想法,大伯母倒是看得出来不同意,但是又不敢多说啥。
爷爷奶奶和大伯三个人都在深思,倒是没有反对也没有同意的意思,本来以为是爷爷最先发话,没想到最先张口的却是平时话不太多的大伯。
“送丰儿去读书吧,现在家里没有其他男孩子,丰儿又机灵,全家供他一个读个两年总是没问题的,以后识字总是好些的。”
许老头和王氏本就是顾及老大和小儿子,心里其实刚刚听了柳氏的提议,也是想着送家里宝贝疙瘩去读书的,毕竟家里可再经不起男孩子夭折了,而且孙子一向机灵惹人疼,要是以后去地里一辈子,他们也是不舍。
第4章 说服
现在听到老大主动同意孙子去读书,两个老人也不犹豫了,
“老大,老三,现在家里的钱大部分都是交公中的,送丰儿去读书肯定是要让你们受些委屈的,这是你们大度,我们做爹娘的却不能当做没看见,
这样丰儿先去读一年,跟着先生识些字,如果他是个灵敏的,就接着读,如果他自已不成器,也就认些字,以后在县城里找工也简单点,
至于以后你们但凡有了儿子,我们也是一样的,不会厚此薄彼。”
许行丰听着爷爷的话,越发感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爷爷这话说得敞亮,一年的试验期,自已如果不成才,一年也不会动了家里的根本,以后大伯三叔的孩子也是一样的。
不过他也知道爷爷话说得再漂亮,自已也是占了便宜的,不说随着爷爷奶奶年龄增大,家里负担变重,以后大伯小叔的儿子到底能不能有条件上学,就算行,自已读书总是实实在在让家里要勒紧裤带过日子的,真正是集全家之力送自已读书,自已需要感恩,也需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丰儿你过来,你告诉爷爷你想不想读书?”
许行丰半点不敢敷衍,眼神坚定地说:“爷爷,我想读书,我知道读书耗费银钱,知道是全家疼我,给我的这个机会,我一定会认真读书,必不会叫您失望。”
一些什么回报家里的话他没说,没有那个能力之前说这些只会让人觉得空泛,倒不如等到自已真正有能力的时候直接去兑现自已心中所想。
“好,好,好,是爷爷的乖孙儿,爷爷待会就去问问你三爷爷,这读书的章程。”
柳氏和许发贵看着儿子读书的事敲定了下来,高兴得不行,柳氏连忙站出来,“多谢爹娘,多谢大哥大嫂,多谢小叔,你们放心,我和发贵一定努力干活,争取把这银钱补些上来,丰儿我也肯定教导他要敬重孝顺你们。”
看着和上一世一样为自已操劳打算的父母,许行丰心跟泡在酸水里面似的,更坚定了要认真读书的心,必定要家里疼爱自已的长辈以后少些操劳。
许老头饭后带着许行丰来到了三爷爷家,三爷爷家的房子和自家一样都是黄土砖砌成的,也是堂屋摆开三间,加上旁边的东间和西间各两间房,总共一个堂屋六间房。
三爷爷家里其实比起自家条件也好不了多少,之所以送小儿子去读书还是因为前面生的三个儿子都没了,好不容易在三十二岁才得了个幼子,宝贝得跟什么一样,所以咬着牙,从许发文六岁多身体强壮了,确保立住了,就送去村里的私塾读书了。
走进堂屋三爷爷家刚吃完饭,“三弟,我是想问问你阿文读书的事情,我打算把丰儿也送去读书。”
“送丰儿去读书?这是好事呀,读书识字总是多条出路的,比咱们地里刨食强多了,不过就是要费不少银钱,”
“我知道这读书费钱,所以来问问老弟你这章程和细节。”
“要的要的,文儿在村里的私塾读书,二哥这个你也知道,这县城里也有私塾,但是贵些也远些,肯定教学也强些,不过我想着他现在不过是小儿启蒙,这村里的先生也是有正经童生功名的,教他肯定是足够的,”
“这确实是,这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孩子启蒙确实村里那老先生完全是够了的,主要还是看他们自已努力不努力,而且确实村里方便许多,”
“是的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村里的私塾也不便宜,一年要收两次束脩,每次半两,每次年节送礼又得百来文,这还只是小头,
最贵的还是那书本纸墨费用,随随便便一本书就是几百文,这还是他学得浅,听说要是想当那官老爷考科举,没个几百两买书都是不行的,纸也贵,一张纸就是一文钱,居然跟鸡蛋样的价钱,让人咂舌。”
就算是原来做好了要有大花销的许老头听着这话也心惊,一直知道读书贵,却不曾想比金子似乎都贵。
受过便宜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许行丰听着古代读书这巨大花销,只觉得难怪古代有功名的人可以直接当官,这养个读书人,就算是家里家产颇丰,估计都能给掏空了,可比二十一世纪培养个大学生难多了。
“二哥,而且这读书一般都是孩子六岁才启蒙,丰儿这四岁才刚满,虚才五岁,未免太小了些吧。”
许行丰早就考虑过自已年龄问题,自已不想一直当小孩,等到正常年龄再入学。
自已现在能读书,其实确实是老天帮忙,过两年能不能读书是个变数,自已不敢赌,
其次一直装作小孩子虚度时光,自已实在做不到,而且这古代文字自已不一定认识,相当于要从头开始,自已不觉得自已天赋异人,穿越了就高人一等,想要出人头地,就得比别人努力,早读一年就多一份胜算,
最后就是自已想早些为家里做些什么,不是自已咒自已爷爷奶奶,就根据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以及爷爷奶奶天天的劳苦程度,他十分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不想上辈子的悲剧再来一次。
“爷爷,三爷爷,我不小了,我四岁了,我懂事了,可以去读书了,早读一些,我就早一日读出来,我不想等六岁再去读书,”
他迫不及待地把自已心中所想说了出来,害怕机会流逝。
许三老头没想到眼前这小萝卜头似的侄孙居然如此懂事,以前只听自家婆娘说二哥家的丰儿懂事惹人疼,自已只觉得小孩子嘛,长得好看可爱些,自然惹人疼些,今日亲眼所见,才知道聪慧非常,不由得羡慕自家二哥。
许老头本来听着自家三弟的话有些动摇的,觉得晚两年送去读书也行,怕去早了,孩子心没定,浪费了银钱,结果没想到自家孙子有如此心性,不由得心里激动,觉得或许自家真的会有些不一样的机遇。
“二哥,你可是有福了,丰儿这样聪慧懂事,说不定咱老许家可能真的要出个文曲星了,”
许老头对自已弟弟也懒得说客套话,也心里高兴得不行,“希望丰儿真的能有些出息,这样我做梦也是要笑醒的。”
第5章 谋划
“二哥,既然丰儿想早些去读书,那再过一旬正好就可以去了,到时候你除了备好束脩,还得准备拜师礼,拜师礼有六礼,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
“好的好的,要不是三弟你说,我也不知道这个里面居然有这么多的讲究,那那日早上还得麻烦你带我去私塾。”
“行,这都是方便的事。”
许老头回到家中,自然是把这读书和拜师的具细又都讲了一遍,把家里人听得跟刚刚许老头一样连连惊叹。
“好啦,这再过一旬就要去拜师了,明天老大和老二陪我先去县里把今年的粮税给交了,然后再卖掉两石谷子。”
“爷爷,带我去县里好不好,我还没去过呢,”许行丰还从没去过县里,好奇这古代的街道是不是真如电视剧里面那般古香古韵,
而且也想看看有没有什么赚钱的门路,今天听着三爷爷介绍读书的花销,如果只依靠家里,能送着读两年书,就是最好的情况了,根本不可能支撑自已走更远,所以还是得想想怎么赚钱。
“这去县里又不是玩的,我和你大伯都要推谷子,你个小人儿跟着我们去干嘛,而且你哪里能走那么远,”
“爹,我不要你们背,你放心,我一定能跟上你们的脚程的,你就带我去嘛,你明明之前答应我,带我去镇上的,”许行丰为了去街上卖萌装可怜都猜出来了。
许老头子最先受不住孙子这小可怜的样子,直接答应了,说大不了到时候他背。
许行丰晚上躺在自已的小木板床上,想着自已到底可以利用什么赚钱,这个时代大家都信神佛,要是自已突然来个过于奇特的举动,那不说自已家里,光是村里的人都得把自已烧了,所以这做事还是需要谨慎。
像穿越者的什么番薯还有土豆之类的,首先没有种子,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已总不可能突然变出来这东西,而且自已一个四岁垂髫小儿,难道还能出海去寻找种子不成?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至于什么卖菜谱之类的,首先自已上辈子就不是什么做菜的好手,自然不存在什么秘方,而且其实古人只要给他们佐料,他们做出的饭菜其实味道并不差,反正至少像王氏柳氏她们做饭,他就觉得挺好吃的,只不过是没有辣椒之类的,少了些辛辣之味。
翻来覆去,他都只想到了提炼白糖,这还是在他两岁多过年的时候,王氏咬牙买了一斤红糖回来,
当时他看到就问有没有白糖,王氏问白糖是什么,他就知道在一个架空王朝,白糖还未曾出现过,他就萌生了用红糖提炼白糖的想法。
只不过一想到被人当妖怪,他就不敢动了,不过如果他读了书,再说自已是根据古法自已想出来的法子,倒是未尝不可,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他必须先读书,现在想这些都是无益。
第二天天蒙蒙亮,许行丰昨晚想事睡得晚,现在还睡得沉着,就被王氏给从床上捞了起来。
“小懒虫,昨天不是还说要去县里的吗,还去不去了,要是还不醒,就让你爷他们先走了,把你留在家里。”
许行丰本来还舍不得醒,听到这话直接一个激灵就醒了,“去,奶奶,赶紧把我放下来,我去洗漱。”
出门的时候 ,东方将白,许行丰人小腿短,大人一步,他得两步,幸好平常都有锻炼,加上家里隔县里才半个时辰都不到的路程,但是勉强跟上了许老头子他们的步伐。
一到县城界限,就是三丈有余的城墙和城门,城门牌匾上刻有鎏金的行书样式字体的四通县三个大字,而且让他惊喜的是这个朝代的字体就是繁体字样,这四通县三个字自已全部都认识。
这是他穿越到这个朝代第一次看到字,以前一直忐忑不安,害怕自已变成文盲,现在看来极有可能大多数字他是认识的,这让他迫切地想赶紧进城去证实这个事情。
城门口的官吏,身穿的服饰倒是和他想的不一样,有点类似于百姓的短打,不过上面印有官字字样。
他以为进城需要交进城费,结果发现除了需要出示户籍,其余的都没了,进到城里,明显可以发现与城外的不同,城内的街道是青石砖铺就的,干净宽敞,街道两边都是摆摊的小贩,还有各种各样的商铺。
大家穿着也明显新式一些,还有穿长袍的人,甚至绸缎样式的都有一些,这样看来,倒是很有几分繁华景象。
许行丰跟着爷爷他们一路向东,就到了县衙西侧,远远的就看到了好几个和城门口一样穿着的官吏在称粮,应该就是收粮税了,由于来得早,队伍倒是没多长。
这纳税的排队队伍倒是整齐得很,没有插队的现象,想想也知道缘由,这古代官吏比起现在官员的权利可大得多,民怕官,自然不敢在这县衙门口喧哗。
很快就到了许家,这古代称粮,是用的天平样式的东西,左边放的是银子,右边放的是粮。
许行丰看见大伯他们把一石一斗六升粮放上去后,又从推车上拿出一个小布袋,往粮上加了接近三升左右,这粮才和那银子持平。
他看着就懂了这三升的粮肯定是县衙众官吏的油水了,果然无论在哪个朝代,贪似乎都是通病。
交完粮,许老头又熟门熟路地把带来的两石粮食给卖了,由于没有脱粒,价格自然没有米高,最后卖了一千零五十文。
把事情办完,许老大和许老二就去置办家里缺的东西了,而许老头则带着许行丰逛了起来。
许行丰刚刚在去县衙的路上就发现路上小摊卖的东西琳琅触目,让人应接不暇,许行丰觉得自已还是小瞧了古人的生活丰富程度。
他央求着许老头带他来了县城的杂货铺,这杂货铺就跟现代的超市似的,啥都齐全,他把里面的日用品的价格问了个遍,许老头不知道的才去问掌柜。
其中他最关心的还是糖的价格,红糖在这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是天价了,居然五十文一斤,比历史上著名的盐也就便宜了二十文一斤。
其余的糖果类的糖,他在王氏或者柳氏带他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吃过一些,有些是姜味的,吃着带些辛辣味,有些是水果味的,但总体来说可能是糖不够细腻,吃起来感觉不柔和,味道不太好,而且价贵。
第5章 拜师
在街上转了一圈,许行丰还看到了肉案,上面卖的猪肉,还有猪下水之类的。
猪肉在达官贵人眼里是贱肉,在穷人眼里却是不可多得的美食,猪肉卖得贵,尤其是肥肉十四文一斤,这猪下水也半点不便宜,像猪大肠居然需要十二文一斤。
算起来其实比肉还贵,听说权贵人家不吃猪肉却喜食猪内脏,这让以前看过穿越小说的他大为震惊,他本来还想着买些猪下水回去,让家里人打下牙祭呢,这样看来是他做梦想多了。
至于猪筒骨,剔得肉沫都难看见,煮起来还废柴,买着煮汤也绝对不是什么划算的选择,而且说猪骨头汤补钙也都是子虚乌有的,果然古人的智慧不可轻视,没有便宜等着他这个所谓的穿越的来捡。
许老大两兄弟把家里日常所缺和拜师礼买好了就汇合往家里赶,正好到家赶上中午饭。
逛了一趟县城更让许行丰知道想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还是老老实实等着拜师读书来得实际些。
十日转眼便过去了,许老头子和许发贵,许行丰一大早就都起床洗漱,然后都换上了自已看着最好的衣裳,吃过早饭就带着拜师礼就往许三老头家去。
许三老头已经和自已儿子许发文收拾好,在门口等着了。
......
首辅的科举之路by朝暮倾卿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点击观看
文章评论